中寒二(附伤寒、伤风)
主乎温散 有卒中天地之寒气者,有口得寒物者。
从补中益气汤中加发散药,属内伤者十居八九。其法,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只用前汤中,从所见之证,出入加减。必先用参耆托住正气。气虚甚者,少加附子以行参耆之剂,如果气虚者,方可用此法。胃气大虚,必当温散,理中汤相宜,甚者加附子。仓卒感受大寒之气,其病即发,非若伤寒之邪,循经以渐而深也。以上治法,宜用于南,不宜北。
戴云∶此伤寒,谓身受肃杀之气,口伤生冷物之类。因胃气大虚,肤腠疏豁,病者脉必沉细,手足厥冷,息微身倦,虽身热亦不渴,倦言动者是也,宜急温之,迟则不救矣。与热症若相似而实不同,凡脉数者,或饮水者,烦燥动摇者,皆热病。寒热二证,若水火然,不可得而同治,误即杀人。
【附录】凡症与伤寒相类者极多,皆杂证也,其详出《内经·热论》,自长沙以下,诸家推明甚至,千世之下,能得其粹者,东垣也。其曰∶内伤极多,外伤间而有之。此发前人之所未发,后人 俗,不能真切,雷同指为外伤,极谬。其或可者,盖亦因其不敢放肆,而多用和解及平和之药散之尔,若粗率者,则必杀人。初有感冒等轻症,不可便认作伤寒妄治,西北二方,极寒肃杀之地,故外感甚多;东南二方,温和之地,外伤极少,杂病亦有六经所见之证,故世俗混而难别。
正治温散,宜桂枝汤、四逆汤辈,甚者三建汤、霹雳散。从治用热药加凉剂引之,或热药须俟冷冻饮料最妙。经曰∶从而逆之,此之谓也。反攻用煎乌头之类。
伤风属肺者多,宜辛温或辛凉之剂散之。
【附方】
补中益气汤 见内伤类。
上锉。每服五钱,水煎温服。
上锉。每服五钱,水煎温服。
上锉。每服五钱,水煎温服。
三建汤
上锉。每四钱,水二盏,姜十五片,煎服。
附子(一枚,及半两者,炮熟取出,用冷灰焙之)
细研,入真腊茶一大钱同和。分二服,每服水一盏,煎六分,临熟,入蜜半匙,放温服
姜附汤 治中寒身体强直,口噤不语,逆冷。
干姜(一两) 附子(生,去皮脐,一斤)
上锉。每服三钱,水煎服。挟气攻刺,加木香半钱;挟气不仁,加防风一钱;挟湿者,加白术;筋脉牵急,加木瓜;肢节痛,加桂二钱
上锉。用姜三片,葱白三根,水煎服。

- 中寒二(附伤寒、伤风)《丹溪心法》
- 中寒病《症因脉治》
- 中寒方论《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 中寒便血《中医词典》
- 中寒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 中寒《也是山人医案》
- 中寒门《石室秘录》
- 中寒《校注医醇剩义》
- 中寒门(论一首 法十三条 律三条 比类法六十九条)《医门法律》
- 中寒《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 中寒门(七则)《辨证录》
- 中寒《时病论》
- 中寒门方《医门法律》
- 中寒《脉症治方》
- 中寒色脉六则《医门法律》
- 中寒《仁术便览》
- 中寒泻《中医词典》
- 中寒《急救广生集》
- 中寒泻《医宗金鉴》
- 中寒《明医指掌》
- 中寒泻《儿科萃精》
- 中寒《证治汇补》
- 中寒泻《幼科心法要诀》
- 中寒《古今医案按》
- 中寒章《医学妙谛》
- 中寒《万病回春》
- 中寒证治《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 中寒《古今医鉴》
- 中寒治验《卫生宝鉴》
- 中寒《医碥》
- 中寒中暑(附中恶)《婴童类萃》
《丹溪心法》
- 序
- 序二
- 附录
- 十二经见证
- 不治已病治未病
- 亢则害承乃制
- 审察病机无失气宜
- 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 治病必求于本
- 卷一
- 卷二
- 卷三
- 脱肛二十八
- 呕吐二十九
- 恶心三十
- 咳逆三十一
- 翻胃三十二
- 吞酸三十三(附嗳气)
- 痞三十四
- 嘈杂三十五
- 伤食三十六
- 疸三十七
- 水肿三十八
- 鼓胀三十九
- 小便不通四十
- 小便不禁四十一
- 关格四十二
- 淋四十三
- 赤白浊四十四
- 梦遗四十五(附精滑)
- 消渴四十六
- 发热四十七(附胸中烦热、虚热、虚烦不眠)
- 恶寒四十八(附面热、面寒)
- 自汗四十九
- 盗汗五十
- 补损五十一
- 六郁五十二
- 内伤五十三
- 积聚痞块五十四
- 香港脚五十五(附足跟痛)
- 卷四
- 痿五十六
- 厥五十七
- 五十八
- 痫五十九
- 癫狂六十
- 惊悸怔忡六十一
- 健忘六十二
- 痛风六十三
- 疠风六十四(附身上虚痒)
- 缠喉风喉痹六十五(附咽痛咽疮)
- 头风六十六
- 头眩六十七
- 头痛六十八
- 眉眶痛六十九
- 心脾痛七十
- 胁痛七十一
- 腹痛七十二(附腹中窄狭、绞肠痧)
- 腰痛七十三(附肾着)
- 疝痛七十四(附木肾、肾囊湿疮)
- 耳聋七十五
- 鼻病七十六
- 眼目七十七
- 口齿七十八
- 破滞气七十九(附气刺痛,附诸气)
- 附脾胃八十
- 瘿气八十一(附结核)
- 跌扑损伤八十二
- 破伤风八十三
- 诸疮痛八十四(附天泡疮、冻疮)
- 卷五
-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