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治已病治未病
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尝谓备土以防水也,苟不以闭塞其涓涓之流,则滔天之势不能遏;备水以防火也,若不以扑灭其荧荧之光,则燎原之焰不能止。其水火既盛,尚不能止遏,况病之已成,岂能治欤?故宜夜卧早起于发陈之春,早起夜卧于蕃秀之夏,以之缓形无怒而遂其志,以之食凉食寒而养其阳,圣人春夏治未病者如此。与鸡俱兴于容平之秋,必待日光于闭藏之冬,以之敛神匿志而私其意,以之食温食热而养其阴,圣人秋冬治未病者如此。或曰∶见肝之病,先实其脾脏之虚,则木邪不能传;见右颊之赤,先泻其肺经之热,则金邪不能盛,此乃治未病之法。今以顺四时,调养神志,而为治未病者,是何意邪?盖保身长全者,所以为圣人之道;治病十全者,所以为上工术。不治已病治未病之说,着于《四气调神大论》,厥有旨哉!昔黄帝与天师难疑答问之书,未尝不以摄养为先,始论乎天真,次论乎调神。既以法于阴阳,而继之以调于四气;既曰食饮有节,而又继之以起居有常。
谆谆然以养生为急务者,意欲治未然之病,无使至于已病难图也。厥后秦缓达乎此,见晋侯病在膏肓,语之曰不可为也;扁鹊明乎此,视齐侯病在骨髓,断之曰不可救也。噫!惜齐晋之侯不知治未病之理。

- 不治已病治未病《丹溪心法》
- 不治已病治未病《类经》
- 不治已病治未病论《古今医统大全》
- 不治五症《保婴撮要》
- 不治证《古今医统大全》
- 不止麒麟散《仙传外科集验方》
- 不治证《证治准绳·幼科》
- 不执方说《医旨绪余》
- 不治证《证治准绳·幼科》
- 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太医论《医旨绪余》
- 不治证《小儿药证直诀》
- 不粘膝《中医词典》
- 不治症《瘴疟指南》
- 不孕症《妇产科学》
- 不治之症《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不孕症《中医妇科学》
- 不子《中医词典》
- 不孕症《自我调养巧治病》
- 不自主运动《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 不孕症《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不足补之《痰火点雪》
- 不孕症《古代房中秘方》
- 布谷脚、脑、骨《证类本草》
- 不孕《中医词典》
- 布谷鸟《医学入门》
- 不孕《中医名词词典》
- 布巾兜提法《中医词典》
- 不月水《中医词典》
- 布里草《证类本草》
- 不月《中医词典》
- 布鲁氏菌病《传染病》
《丹溪心法》
- 序
- 序二
- 附录
- 十二经见证
- 不治已病治未病
- 亢则害承乃制
- 审察病机无失气宜
- 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 治病必求于本
- 卷一
- 卷二
- 卷三
- 脱肛二十八
- 呕吐二十九
- 恶心三十
- 咳逆三十一
- 翻胃三十二
- 吞酸三十三(附嗳气)
- 痞三十四
- 嘈杂三十五
- 伤食三十六
- 疸三十七
- 水肿三十八
- 鼓胀三十九
- 小便不通四十
- 小便不禁四十一
- 关格四十二
- 淋四十三
- 赤白浊四十四
- 梦遗四十五(附精滑)
- 消渴四十六
- 发热四十七(附胸中烦热、虚热、虚烦不眠)
- 恶寒四十八(附面热、面寒)
- 自汗四十九
- 盗汗五十
- 补损五十一
- 六郁五十二
- 内伤五十三
- 积聚痞块五十四
- 香港脚五十五(附足跟痛)
- 卷四
- 痿五十六
- 厥五十七
- 五十八
- 痫五十九
- 癫狂六十
- 惊悸怔忡六十一
- 健忘六十二
- 痛风六十三
- 疠风六十四(附身上虚痒)
- 缠喉风喉痹六十五(附咽痛咽疮)
- 头风六十六
- 头眩六十七
- 头痛六十八
- 眉眶痛六十九
- 心脾痛七十
- 胁痛七十一
- 腹痛七十二(附腹中窄狭、绞肠痧)
- 腰痛七十三(附肾着)
- 疝痛七十四(附木肾、肾囊湿疮)
- 耳聋七十五
- 鼻病七十六
- 眼目七十七
- 口齿七十八
- 破滞气七十九(附气刺痛,附诸气)
- 附脾胃八十
- 瘿气八十一(附结核)
- 跌扑损伤八十二
- 破伤风八十三
- 诸疮痛八十四(附天泡疮、冻疮)
- 卷五
-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