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方一百
清六丸 治三焦湿止泄泻、产后腹痛并自利者,以补脾补血药送之。治血六一散(一料) 红曲(炒,半两)
上为末,陈仓米饭丸。并不单用,与他丸同行。又加五灵脂一两,名灵脂丸,能行血。
参萸丸 治湿而带气者,湿热甚者,用之为向导,上可治酸,下可治自利。
补脾丸 有脾虚而恶汤药者,制此丸,用汤吞,省口苦而易于从也。
白术(半斤) 苍术(三两) 茯苓 陈皮(各三两) 芍药(半两)
上为末,粥糊丸。加润下丸,可作催生用。上热甚者,加清金丸尤妙。与此药必无产患
白术(一两) 芍药(半两)
冬月不用芍药,加肉豆蔻,泄者炒丸服。上为末,粥丸。一方,枯矾、半夏各一钱半。
润肠丸 能润血燥、大便不通。
上为末,蜜丸。
黄连(六两) 茱萸(一两)
上为末,粥丸。一方名左金丸,治肺火,茱萸或半两,水丸,白汤下。
抑青丸 泻肝火。方见胁痛类。
龙荟丸 泻肝火,治胁痛。方见胁痛类。
清金丸 泻肺火,热嗽。方见嗽类。
清化丸 治热嗽。方见嗽类。
咽酸方 方见吞酸类。
黄连(一两) 吴茱萸(浸炒,一钱) 桃仁(二十四个,研) 陈皮(半两) 半夏(一两半)
加减补阴丸
熟地黄(八两) 菟丝子(四两,盐酒浸一宿) 当归(三两,酒浸) 白芍(三两,炒) 锁阳(三两,酥炙) 杜仲(二两,炒) 牛膝(四两,酒浸) 破故纸 枸杞(一两半) 虎骨(二两,酥炙) 龟板(一两酥炙) 黄柏(二两,炒) 山药 人参 黄 (各二两) 冬加干姜二两上为末,猪骨髓入蜜丸,桐子大。空心服一百丸,盐汤下。
又方
上为末,糊丸,朱砂为衣。服法如前。
黄芩(半斤,酒浸炒黄) 南星(四两,生用) 半夏(汤洗七次)
上为末,姜糊丸。
宽中丸 治胸膈痞闷停滞饮食。
山楂(不以多少,蒸熟晒干)
上为末,作丸服。
温清丸 治翻胃,伐肝邪。
上为末,丸服。
大安丸 脾经消导之药。
山楂(二两) 神曲(炒) 半夏 茯苓(各一两) 陈皮 萝卜子 连翘(各半两) 白术(二两)
上为末,粥糊丸服。
上丹溪秘撰方,已散于各类甚多,如阿魏丸、保和丸、小胃丹、越鞠丸、大补丸、参术饮、束胎丸、血、痰为主。凡病血虚,四物;气虚,四君子;有痰,二陈。酌量轻重,加入主病引经之药,一循活法,不执专方。学人推此求之,则达其蹊径矣。

- 秘方《丹溪心法》
- 秘方《慎疾刍言》
- 秘方换腿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秘恶《名医别录》
- 秘方万应丸《冯氏锦囊秘录》
- 秘恶《证类本草》
- 秘固精气之剂《金匮翼》
- 秘恶《新修本草》
- 秘红丹《医学衷中参西录》
- 秘恶《千金翼方》
- 秘结《景岳全书》
- 秘传壮阳固精酒奇妙方《毓麟验方》
- 秘结《正骨心法要旨》
- 秘传治吐血神效方《宁坤秘籍》
- 秘结《医宗金鉴》
- 秘传玉锁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秘结《医宗金鉴》
- 秘传叶保太仙授接骨奇方临症口诀《金疮秘传禁方》
- 秘结《冯氏锦囊秘录》
- 秘传要旨《跌打损伤回生集》
- 秘结《续名医类案》
- 秘传羊肝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秘结《医学正传》
- 秘传下手口诀《跌打损伤回生集》
- 秘结《证治汇补》
- 秘传损方药名十二咏《跌打损伤回生集》
- 秘结《医学摘粹》
- 秘传速产《宁坤秘籍》
- 秘结《医学摘粹》
- 秘传神仙消痞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秘结《痘疹心法要诀》
《丹溪心法》
- 序
- 序二
- 附录
- 十二经见证
- 不治已病治未病
- 亢则害承乃制
- 审察病机无失气宜
- 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 治病必求于本
- 卷一
- 卷二
- 卷三
- 脱肛二十八
- 呕吐二十九
- 恶心三十
- 咳逆三十一
- 翻胃三十二
- 吞酸三十三(附嗳气)
- 痞三十四
- 嘈杂三十五
- 伤食三十六
- 疸三十七
- 水肿三十八
- 鼓胀三十九
- 小便不通四十
- 小便不禁四十一
- 关格四十二
- 淋四十三
- 赤白浊四十四
- 梦遗四十五(附精滑)
- 消渴四十六
- 发热四十七(附胸中烦热、虚热、虚烦不眠)
- 恶寒四十八(附面热、面寒)
- 自汗四十九
- 盗汗五十
- 补损五十一
- 六郁五十二
- 内伤五十三
- 积聚痞块五十四
- 香港脚五十五(附足跟痛)
- 卷四
- 痿五十六
- 厥五十七
- 五十八
- 痫五十九
- 癫狂六十
- 惊悸怔忡六十一
- 健忘六十二
- 痛风六十三
- 疠风六十四(附身上虚痒)
- 缠喉风喉痹六十五(附咽痛咽疮)
- 头风六十六
- 头眩六十七
- 头痛六十八
- 眉眶痛六十九
- 心脾痛七十
- 胁痛七十一
- 腹痛七十二(附腹中窄狭、绞肠痧)
- 腰痛七十三(附肾着)
- 疝痛七十四(附木肾、肾囊湿疮)
- 耳聋七十五
- 鼻病七十六
- 眼目七十七
- 口齿七十八
- 破滞气七十九(附气刺痛,附诸气)
- 附脾胃八十
- 瘿气八十一(附结核)
- 跌扑损伤八十二
- 破伤风八十三
- 诸疮痛八十四(附天泡疮、冻疮)
- 卷五
-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