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MRI诊断
心、大血管MRI检查的优点是:①由于血流的流空效应,心大血管内腔呈黑的无信号区,与心血管壁的灰白信号形成良好的对比,能清楚地显示心内膜、瓣膜、心肌、心包和心包外脂肪;②MRI为无损伤性检查;③可从冠状面、矢状面、横断面以及斜面来显示心、大血管的层面形态。
一、检查方法
心、大血管是有搏动的运动器官,在MRI成像方面有特殊的要求:①心电门控或心电触发技术能够获得心动周期中预定点上的图像,同是也可作为检查中监视患者情况的一种手段;②成像序列,自旋回波为常规的脉冲序列。快速成像自旋回波序列对于心血管成像具有重要意义,能细致观察心肌收缩与舒张的变化,更准确地测量心功能;能观察瓣膜的功能状态和心内血液分流情况;能鉴别血管和含气的空腔、血流和血栓。
表3-2-1 心、大血管信号强度特征
组织 | T1WI | 质子密度 | T2WI |
流动血液 | 黑 | 黑 | 黑 |
大血管壁 | 黑灰 | 灰 | 灰 |
心肌 | 灰 | 灰 | 灰白 |
心包 | 灰 | 灰 | 灰白 |
心包脂肪 | 白 | 白 | 白灰 |
心、大血管的磁共振信号,在常规自旋回波序列中,由于血液的流空效应,其内腔呈黑的无信号或极低信号区,而心肌、血管壁呈灰的低信号(表3-2-1)。
在横断面图像上能显示房室间隔、房室壁之前后部、乳头肌和腱索,有时可见右冠状动脉主干;冠状面图像上能显示右心房、右心室、左心室侧壁、部分心室间隔、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头臂动脉、肺动脉主干及左右肺动脉,上下腔静脉进入右心房,有时可见左冠状动脉主干(图3-2-26)。矢状面图像,能显示心脏,主动脉的升、弓、降部和肺动脉主干。斜面图像上,可显示房室壁的厚度和心脏各房室的大小和房室间隔。
在快速成像序列,心、大血管的血流呈白的高信号,心肌为中等弱信号,瓣膜信号较心肌信号稍低。
图3-2-26 正常心、大血管MRI(SE序列)
冠状面图像←主动脉瓣,pm乳头肌,
V.主动脉Valsalva窦 S.上腔静脉
二、临床应用
MRI是无创伤性检查方法,对下述疾病有诊断价值:①大血管病: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能显示真假腔和内膜片;主动脉瘤,可见主动脉腔扩大,壁薄及瘤内血栓;主动脉的异常,如缩窄和扩张以及腔静脉的狭窄和梗阻。②先天性心脏病:房室间隔缺损、主动脉缩窄、动脉导管未闭和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③心肌病变;心肌梗死、室壁瘤(图3-2-27)、瘤内血栓形成、特发性心肌病(图3-2-28)。④心脏肿瘤:良性粘液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血管肉瘤和肌肉瘤等。⑤心包病变:心包积液,心包肥厚和心包肿瘤等。
图3-2-27 左心室室壁瘤
MRI显示左心室室壁瘤(↑),呈心壁变溥,局限性膨隆
图3-2-28 特发性心肌病
心MRI,SE序列横断面图像,左心室壁及室间隔肥厚(*),LA左心房

- MRI诊断《医学影像学》
- MRI诊断《医学影像学》
- MRI诊断的临床应用《医学影像学》
- MRI图像特点《医学影像学》
- mRNA的加工修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MRI检查技术《医学影像学》
- mRNA是合成蛋白质的直接模板《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MRI的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医学影像学》
- MTP蛋白质结构及特性《动脉粥样硬化》
- Morvan 氏综合征《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 MTP基因结构《动脉粥样硬化》
- Moerch–Woltmann氏综合征《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 MTP生理功能和基因突变《动脉粥样硬化》
- MIP-1α和MIP-1β《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M胆碱受体阻断药《药理学》
- Millard–Gubler氏综合征《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 M胆碱受体阻断药《药理学》
- MHC中的单体型《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N《四圣心源》
- MHC在医学上的意义《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N《生理学》
- MHC与胸腺对胸腺细胞的选择作用《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N《医学统计学》
- MHC扩展单体型《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N《医学遗传学基础》
- MHC抗原的结构及检测《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N《传染病》
- MHC基因图及其遗传特征《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N[SB]a[/SB]-MeHA参与的相关机制《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 MHC分子的功能《医学免疫学》
- N1胆碱受体阻断药-神经节阻断药《药理学》
《医学影像学》
- 第一篇 总论
- 第一章 X线成像
- 第二章 计算机体层成像
- 第三章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第四章 超声成像
- 第五章 磁共振成像
- 第六章 计算机X线成像和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
- 第七章 不同成像技术的综合应用
- 第二篇 骨关节
- 第三篇 胸部
- 第四篇 腹部
- 第一章 急腹症
- 第二章 胃肠道
- 第三章 肝、胆、胰
- 第四章 泌尿系统
- 第五章 女性生殖系统
- 第五篇 中枢神经系统与头颈部
- 第六篇 介入放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