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腮腺

《医学影像学》书籍目录

腮腺是涎腺中最大腺体。位于外耳道前方颈筋膜内,腺管横过咬肌开口于上颌第二磨芽颊侧粘膜,主导管位于外耳道至鼻翼和口角连线的中1/3处。腮腺疾病的X线检查以腮腺造影为主;CT和MRI能直接显示腮腺结构及病变,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一、X线诊断

腮腺软组织摄影采用后前位。侧位或口内片,主要用于观察涎石。腮腺造影是经导管开口注入40%碘化油或60%泛影葡胺1~1.5ml后,摄后前和侧位造影片。功能片是将蘸有2.5%棕檬酸的棉签含于舌背1分钟,以刺激腮腺分泌排空造影剂,再用清水漱口后摄片。正常时腮腺内造影剂应大部分排空。

(一)涎石 软组织摄影可显示涎石的部位、大小和数目。涎石多呈圆形或卵圆形,均匀或分层,沿主导管方向排列。少数非钙化的阴性涎石则需作腮腺造影诊断。

(二)腮腺炎 常见为慢性化脓性腮腺炎,偶可为结核性。造影上可有三型表现:①主导管及叶导管扩张,边缘不整呈腊肠状;②腺体内小导管扩张,呈多数小囊影,弥漫分布;③整个导管系均有扩张,腺体破坏萎缩,代表腮腺炎的晚期。

(三)肿瘤 良性肿瘤有混合瘤、腺瘤、腺淋巴瘤血管瘤淋巴瘤脂肪瘤等,恶性肿瘤有恶性混合瘤、粘液皮样癌、腺癌和转移瘤等。腮腺造影良性肿瘤显示导管阻塞扩张和受压移位,充盈缺损的边缘整齐,清楚。恶性肿瘤可见导管侵蚀破坏,边缘不整齐,出现杯口压缩或突然截断;造影剂外溢显示腺体内不规则充盈区;充盈缺损不规则,其边缘模糊,下颌骨侵蚀破坏。

(四)米枯力兹(Mikulcz)病 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于中年妇女。双侧腮腺和泪腺弥漫性肿大或呈结节状肿块,临床上有口干眼干症状,如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称为舍格林(Sjōgren)综合征。造影表现为未梢导管扩张,或伴有主导管扩张及充盈缺损,腺体萎缩,腺泡无造影剂充盈。如表现为肿块病变,则不易与腮腺的良恶性肿瘤区别。

二、CT与MRI诊断

腮腺造影结合CT扫描对查出腮腺疾病的敏感性很高,几乎可达100%;但对病变的性质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其诊断特异性约75%,主要困难是在肿瘤与炎症的鉴别诊断方面。CT的主要作用在于判断肿瘤的部位及蔓延范围,良性病变与恶性肿瘤的鉴别,以及腮腺外肿瘤的侵犯等。良性肿瘤的CT特征是肿块多呈类圆形,边缘光整,密度均匀,血管瘤有明显的强化。恶性肿瘤的形态多不规则,边界模糊,密度不均匀,肿块内常有出血、坏死或囊变,且常侵犯周围软组织及脂肪间隙,颅底骨质破坏及淋巴结转移。

腮腺内含有脂肪,在MRI显示为高信号图像,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对比鲜明。且腮腺中较低信号的面神经亦可衬托显影,提供临床更多的信息资料,对于确定治疗方案不无裨益。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学影像学》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学影像学》书籍目录
  1. 腮腺《医学影像学》
  2. 腮秘方《华佗神方》
  3. 腮腺《物理诊断学》
  4. 腮门主论《疡医大全》
  5. 腮腺《人体解剖学》
  6. 腮门主方《疡医大全》
  7. 腮腺的毗邻及穿经腮腺的结构《人体解剖学》
  8. 腮颊热肿《奇效简便良方》
  9. 腮腺炎病毒《医学微生物学》
  10. 腮颊穿烂《奇效简便良方》
  11. 腮腺咬肌筋膜《人体解剖学》
  12. 腮候《古今医统大全》
  13. 腮腺咬肌区《人体解剖学》
  14. 腮喉痈《中医词典》
  15. 腮腺与面神经关系《人体解剖学》
  16. 腮颔发门主论《疡医大全》
  17. 腮痈《中医词典》
  18. 腮颔发《中医词典》
  19. 腮痈《外科十法》
  20. 《奇方类编》
  21. 腮痈《证治准绳·幼科》
  22. 《友渔斋医话》
  23. 腮痈《医学心悟》
  24. 《外科心法要诀》
  25. 腮痈(附耳症)《保婴撮要》
  26. 《疫疹一得》
  27. 腮肿《医学纲目》
  28. 《中医词典》
  29. 腮肿《竹林女科证治》
  30. 《景岳全书》
  31. 腮肿痛《回生集》

《医学影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