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第三节 鼻窦

《医学影像学》书籍目录

鼻窦居颅面和颅底骨内,与鼻腔有窦口相通,正常鼻窦内含空气,同邻近骨结构有良好的自然对比,适于X线检查.对常见的鼻窦疾病,平片常可确定病变的存在和位置,CT显示病变更清楚。

一、X线诊断

平片是检查鼻窦的基本方法。一般取坐位,鼻窦显示较好,且可查出鼻窦内积液。常用枕颏位,可显示两侧额窦、筛窦、上颌窦及鼻腔。正常所见,见图5-2-4。

体层摄影用于观察鼻窦骨壁轻微破坏和窦腔内病变。

正常鼻窦窦腔透明,粘膜不显影,所以窦壁边缘清晰、锐利。鼻窦的透明度因窦腔大小与窦周骨壁薄而不同。窦腔小、含气少、骨壁厚,则较不透明,反之则较为透明。

正常鼻窦

图5-2-4 正常鼻窦(枕颏位)

额窦:多呈扇形,腔内可有骨性间隔。窦腔透明度因骨壁各部厚薄不同而不均。大小及形状个体差别较大,两侧多不对称。一侧或两侧可不发育或发育不良。

筛窦:呈蜂窝状居鼻中隔两侧和眼眶之间,其外壁为眼眶内壁。枕颏位上,蜂窝上部为前组窦,蜂窝下部为后组筛窦。蜂窝小房透明,间隔清晰、锐利,两侧多较对称。

上颌窦:居眶下方,鼻腔外侧,呈尖向下的三角形。上颌窦较透明。如嘴唇较厚,与下部重迭,可使窦腔下部密度较大,鼻翼较大,可从内壁上中部向窦腔内突入呈半圆形软组织重迭影,两侧对称,不难确认。岩骨可投影于窦腔下部,使窦腔下部密度高,不可误认为液面。两侧上颌窦的大小、形状和透明度多对称,有时一侧较小,透明度较低。

蝶窦:用颏顶位观察。呈近似椭圆形透明影,窦腔清晰、锐利。大小及外形个体差别较大,两侧可不对称。

鼻腔:鼻腔透明,鼻中隔为纵行致密带影,近于中线,多稍向一侧弯曲,上鼻甲不易显示,中鼻甲骨片垂直,下鼻甲骨片卷曲。鼻甲粘膜厚,由气体衬出。鼻甲大小个体差别较大,两侧可不对称。

观察鼻窦时,应注意鼻窦发育情况, 窦腔透明度及窦壁情况,窦腔有无混浊、密度增高,有无软组织块或液面,窦腔是否膨大,窦壁有无骨吸收、骨硬化和骨破坏。也应注意鼻腔,有无密度增高或软组织肿块充填。

(一)鼻窦炎 鼻窦炎是鼻粘膜的病变,分化脓性和变态反应性两种。前者感染多来自鼻腔,常累及几个鼻窦,如单发则以上颌窦为常见;后者是人体对外物或物理因素的变态反应,鼻部变化乃全身疾病的一部分,可并发感染。

化脓性鼻窦炎于急性期,因粘膜肿胀而使鼻窦透明度减低,混浊,边缘模糊,窦腔外围可出现与窦壁平行的环形软组织影像。出现渗出液,而窦口通畅,则可见液面;如脓液充满窦腔,则窦腔密度增高。在慢性期,粘膜增生形成息肉,则有圆形或半圆形软组织块影突入窦腔,如息肉充满窦腔则窦腔密度增高,难于显示出息肉影。炎症引起窦壁骨吸收,则窦壁骨密度减低,模糊不清,如有反应性骨增生,则窦壁绕以致密带影,额窦及上颌窦易于显示。

变态反应性鼻窦炎,鼻窦粘膜发生水肿,致使窦腔混浊或密度增高,难同急性化脓性鼻窦炎鉴别。粘膜易发生息肉样变,可见半圆形软组织块影突入。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如鼻腔粘膜水肿、苍白,出现息肉和病变于短期内消退,则变态反应性鼻窦炎的可能性大。

鼻窦炎时可发生粘膜下囊肿,系液体潴留于间质中而形成,又称间质囊肿,好发于上颌窦。X线表现为半圆形软组织块影突入窦腔,轮廓清楚.光滑。多在窦腔的底部或侧壁。息肉也常见于鼻窦炎,也好发于上颌窦,两者鉴别诊断较难。如单发,无鼻窦粘膜增厚,则以粘膜下囊肿的可能性为大。如果多发,鼻腔内也有息肉,则以息肉的可能性为大。

(二)鼻窦粘液囊肿 鼻窦粘液囊肿主要因炎症使鼻窦开口阻塞,致粘液潴留而成。其囊肿壁是窦是窦腔内变薄的粘膜,好发于额窦及筛窦。另一种是粘膜粘液腺口阻塞,致粘液潴留而成,囊肿壁是腺体上皮,发生于上颌窦。囊肿内含粘液或脓性粘液,生长缓慢

粘液囊肿的基本X线表现是窦腔密度增高,骨隔消失和窦腔膨大。

额窦粘膜囊肿,当窦内有粘液积聚,但尚未引起窦腔膨大时,则表现为窦腔密度均匀增高,似鼻窦炎,但窦内骨隔消失。囊肿增大,则窦腔呈近圆形膨大,窦壁变薄或围以致密线影。囊肿进一步增大则压迫骨壁,形成边缘清楚的骨缺损,此时窦腔反较透明,因为额窦前后骨壁变薄或消失。

筛窦粘液囊肿可见蜂窝密度增高,小房间隔消失,筛窦膨大,眶侧骨壁变薄,且向眶内膨出,骨壁可因吸收而消失。上颌窦粘液囊肿系因粘液腺口阻塞所致,于窦底出现半圆形或圆形软组织块影。如囊肿长大充满窦腔,则窦腔密度增高。晚期窦腔也可膨大。

(三)鼻窦肿瘤

1.骨瘤 骨瘤好发于额窦和筛窦。分致密骨瘤和松质骨瘤两种,前者多见。生长缓慢。

X线表现是窦腔内骨性肿块,边缘光滑,大者可充满窦腔,外形多不整。致密骨瘤密度高,边缘清楚。松质骨瘤密度较低,边缘不整。诊断不难。

2.鼻窦恶性肿瘤 癌比肉瘤多见,起于粘膜,好发于上颌窦,其次为筛窦,而额窦及蝶窦少见。

上颌窦恶性肿瘤的X线表现是当肿瘤只累及鼻窦粘膜时,表现为窦腔密度增高,难与鼻窦炎区别。肿瘤侵蚀骨壁则引起局限性骨破坏。轻微破坏,体层摄影较易显示。病变发展,则骨壁破坏广泛。

筛窦恶性肿瘤表现为蜂窝密度增高,小房间隔及窦壁破坏。

上颌窦和筛窦恶性肿瘤都可侵入同侧鼻腔,使鼻腔密度增高,还可阻塞鼻窦开口而引起同侧鼻窦炎,侵入眶内,引起眶壁相应部分骨破坏。筛窦肿瘤还可侵入颅内。

鼻窦恶性肿瘤早期X线表现无明显特征,诊断较难,及至侵蚀骨壁,引起骨破坏,则多不难诊断。

二、CT与MRI诊断

鼻窦的CT扫描体位如同脑部CT扫描,鼻腔及上颌窦横扫描自眦耳线下方5cm开始;额筛窦扫描的位置可较高。横断面扫描上可观察鼻窦的前后和内外侧壁,显示病变向前后和左右方向蔓延较好。一般层厚为10mm;若观察窦壁骨质破坏宜取较薄扫描层面。冠状面扫描使头部过伸,扫描层面与眦耳线垂直,自外耳孔前2cm处向前扫描,可依次显示蝶窦、筛窦、上颌窦及额窦,冠状面扫描主要用于显示上下窦壁和肿瘤的上下方向延伸情况。鼻窦病变多为乏血管性,一般无需作增强扫描。

鼻腔和鼻窦内含气体,CT上为低密度区;窦壁、鼻甲和鼻中隔骨质为高密度区,其对比鲜明。

鼻窦、鼻咽和喉部CT扫描

鼻窦、鼻咽和喉部CT扫描

鼻窦、鼻咽和喉部CT扫描

鼻窦、鼻咽和喉部CT扫描

鼻窦、鼻咽和喉部CT扫描

鼻窦、鼻咽和喉部CT扫描

图5-2-5 鼻窦、鼻咽和喉部CT扫描

上颌窦癌,肿块突入鼻腔和鼻咽部(↓)双上颌窦炎,右侧明显并积液(↑)鼻咽癌,右侧咽壁变直,咽鼓管开口和侧隐窝消失(↑)鼻咽癌,左侧咽壁肿块向咽腔内突起,咽旁间隙侵犯,双上颌窦受累右侧声门癌,右声带增厚并有结节状突起(↑),声门裂变形声门下癌,气管左侧软组织肿块,气道受压变窄

(一)鼻窦肿< 良性病变常见为粘液囊肿和息肉,肿块较小者呈窦腔内密度均匀结节影,边缘光滑锐利,骨壁无破坏;较大者占据整个窦腔,并压迫窦壁使之膨隆扩大,窦壁变薄。一般囊肿的CT值较低。息肉为实性肿块密度较高。恶性肿瘤以鼻窦癌和转移瘤为主。其肿块轮廓多不规则,常伴有窦壁骨质破坏;并伸向鼻咽、鼻腔和眼眶,于该区出现软组织肿块,引起周围脂肪层消失,从而为根治手术或放射野的确定提供可靠的依据(图5-2-5)。

(二)鼻窦炎 急、慢性鼻窦炎均显示窦腔混浊,密度增加,粘膜增厚,窦壁可有骨质侵蚀或硬化。鼻窦炎一般X线检查作出明确诊断者,无需再行CT扫描检查(图5-2-5)。

MRI主要目的是对鼻窦肿瘤作定性诊断,并确定肿瘤的范围和与邻近结构的关系。翼腭窝高信号脂肪层受累可作为上颌窦癌周围侵犯的一项客观指标。良性肿瘤MR信号均匀,边界光滑,很少引起窦壁信号改变;而恶性鼻窦肿瘤信号多不均匀,边界不规则,窦壁骨质破坏出现信号异常。MRI不可分辨襄囊或实性肿瘤,粘液囊肿的信号较高,浆液囊肿在T1WI为低信号,T2WI则为高信号。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学影像学》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学影像学》书籍目录
  1. 鼻窦《医学影像学》
  2. 鼻洞《中医词典》
  3. 鼻窦《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4. 鼻疔秘方《华佗神方》
  5. 鼻窦《耳鼻咽喉外科学》
  6. 鼻疔门主论《疡医大全》
  7. 鼻窦创伤《耳鼻咽喉外科学》
  8. 鼻疔《外科大成》
  9. 鼻窦疾病(附图)《耳鼻咽喉外科学》
  10. 鼻疔《外科心法要诀》
  11. 鼻窦囊肿《临床激光治疗学》
  12. 鼻疔《医宗金鉴》
  13. 鼻窦气压伤《耳鼻咽喉外科学》
  14. 鼻疔《中医词典》
  15. 鼻窦炎《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16. 鼻的保健《中医养生学》
  17. 鼻窦炎《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18. 鼻得冷则黑《医学纲目》
  19. 鼻窦粘液囊肿《临床激光治疗学》
  20. 鼻道《中医词典》
  21. 鼻窦粘液囊肿《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
  22. 鼻大如拳秘方《华佗神方》
  23. 鼻额位(Caldwell 氏位)《耳鼻咽喉外科学》
  24. 鼻大衄候《诸病源候论》
  25. 鼻耳部《外科方外奇方》
  26. 鼻大衄、九窍四肢出血《杂病广要》
  27. 鼻方五首《外台秘要》
  28. 鼻大衄《中医词典》
  29. 鼻风《中医词典》
  30. 鼻疮痈《明医指掌》
  31. 鼻疳《中医名词词典》

《医学影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