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虫病

《消化病学》书籍目录

包虫病包括棘球蚴引起的包虫囊肿病和泡球蚴引起的多房型包虫病。包虫囊肿病主要传播者是狗、而羊、牛及其它家畜是中间宿主,因此本病在牧区多见,如我国的内蒙、新疆、西藏、甘肃、青海、宁夏、陕西、河北、四川等地。多房型包虫病主要传播是狼、狗、狐、而各种鼠类是中间宿主。建国后在青海、甘肃、四川和新疆等地陆续发现有此型包虫病存在。人感染包虫病的主要原因是接触狗、或处理狗、狼、狐皮而误食虫卵引起。虫卵在人的胃、十二指肠内孵化,放出六钩蚴,此幼虫循门静脉至肝,发生肝包虫病;有时幼虫通过肝脏,可达肺、脑、骨髓而致病。(图2-9-6)

包虫病的传播

图2-9-6 包虫病的传播

肝包虫病的发病原理是六钩蚴在肝内、逐渐发育成一个有包膜的囊状体,缓慢生长,逐渐扩大,其周围组织因受压而萎缩,形成一纤维组织层。囊的内壁向腔内生长出生发囊,生发囊的内壁长出头节,此种头节到达其它部位,便能发生继发性的包囊。

多房型包虫病几乎都发生在肝内,本病最早被误认为一种胶样癌。以后才确定是多房棘球绦虫引起的。肝泡球蚴包虫囊肿通常是呈灰色,少数为灰黄色,质硬如软骨,内有无数小囊泡集合而成海绵状。包囊呈浸润性生长,不断向外伸出囊泡。周围无明显的包膜,与宿主组织的分界不清。内容不含囊液而为豆腐渣样的蚴体碎屑和小囊泡。后期蚴体因营养障碍中心部可变性坏死而溶解成胶冻状液体,也可继发感染而成脓性。泡球蚴具有类似肝癌在肝内扩散的倾向。包虫可在人体生存数年至数十年不等。

【临床表现】

包虫囊肿的症状视其寄生虫部位、大小及有无并发症而异。肝包虫病病情呈发展型。早期毫无症状,当囊肿逐渐增大时,病人可有饱胀牵拽感,或肝区坠痛或钝痛,若病灶中心溶解或胆管受压梗阻可产生剧烈疼痛,如肝内囊肿靠近肝脏表面,则可于右上腹部渐渐隆起一肿块,形圆而光滑,坚韧而有弹性感,可触及液波感及震颤感。如包虫囊肿体积甚大,压迫消化道时,可出现上腹部饱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压迫到胆道则可引起黄疸皮肤瘙痒等。由于球蚴囊肿在肝内广泛浸润和转移,患者常有贫血消瘦低热及恶液质现象。如棘球蚴囊肿因外力而穿破,可有剧烈腹痛休克发热荨麻疹等急性过敏性休克急腹症,病情严重则可致死亡。

【诊断】

本病之诊断可根据

一、流行病史 患者有流行区居住史并有和狗密切接触史。

二、临床表现 主要为右上腹无痛性、缓起的肿块。

三、包虫皮内试验 (卡松尼试验)简便而实用,阳性率约95%。试验方法以囊液抗原0.1~0.2毫升注射前臂皮内,15-20分钟后观察反应。阳性者局部呈红色丘疹,直径可达5厘米左右,并有伪足(即时反应)、2-2、5小时后消退;约12-24小时后继以皮肤红肿及硬结(延迟反应)持续1-3天。如病人血内有足量特异抗体,则抗原在皮内全被中和,不出现延迟反应。肝病及恶性肿瘤病人偶有假阳性反应。

四、B超检查 可发现圆形之无回声区,并可测定其部位、大小与数目。

五、同位数肝扫描 内有占位性病变。

六、X线检查 右膈抬高。肝包虫囊退化后X线平片示弧形钙化影

【治疗】

包虫囊肿的治疗以外科手术摘除为主。对不宜手术摘除的弥漫性生长的多房性包虫病可用大剂量的甲苯咪唑试验治疗。其用量是每次400-600mg,一日三次,连服21-30天。最近报导甲苯咪唑成人口服量最大剂量有达3.0克/日,常规服药三个月。也有用丙硫咪唑0.8克/日,30日为一疗程,间隔两周可重复2-3个疗程。

【预防】

流行区的病畜尸体应予深埋或焚毁,以免狗被感染。感染绦虫的狗应予捕杀或治疗,人应避免与狗密切接触,且应注意饮食卫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消化病学》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消化病学》书籍目录
  1. 包虫病《消化病学》
  2. 包虫病《病理学》
  3. 包涵体性结膜炎《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4. 《中医词典》
  5. 包涵体性结膜炎《眼科学》
  6. 傍针刺《中医词典》
  7. 包会《中医词典》
  8. 傍针刺《中医名词词典》
  9. 包继可先生令眷孕而发疟《孙文垣医案》
  10. 傍刺《中医词典》
  11. 包煎《中医名词词典》
  12. 棒击法《中医词典》
  13. 包煎《中医词典》
  14. 蚌肉《饮食须知》
  15. 包茎与包皮过长《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16. 蚌疽《中医词典》
  17. 包络《中医词典》
  18. 蚌合《目经大成》
  19. 包络火篇《外经微言》
  20. 蚌合《中医词典》
  21. 包络配腑篇《外经微言》
  22. 蚌蛤《侣山堂类辩》
  23. 包络主三焦客《针灸大成》
  24. 蚌蛤《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25. 包玛沙《中医词典》
  26. 蚌蛤《医学入门》
  27. 包埋《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28. 蚌粉《药性切用》
  29. 包埋后染色《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30. 蚌粉《本草撮要》
  31. 包埋前染色《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消化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