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小肠
小肠的起始部为十二指肠,分四段。第一段为球部,内镜所见球部粘膜呈绒毛状,与胃粘膜不同。球部与降部的交界在内镜中称十二指肠上曲。内镜检查时需采取一定手法,始能使十二指肠镜通过上曲进入降段。第二段为降部,降部内侧壁的乳头即乏特氏壶腹所在。乳头在镜下呈乳头状、半球形或扁平隆起。多种不同形态的胆、胰管开口位于乳头偏下端的中央部。乳头上方有纵形走向的粘膜下隆起,数条环形皱襞横跨其上而过,此纵行隆起即为总胆管的十二指肠壁内段所在,为乳头切开的标志。乳头下方也有2-3条带状细小纵皱襞。第三段为水平部,肠系膜上动脉在前面跨越,偶可压迫此段肠管而发生部分梗阻。第四段为升部与空肠连接,连接处为屈氏韧带所固定。
小肠是消化和吸收食物的主要场所。食物成分必先消化分解为较简单物质,才能为肠壁吸收,消化作用大部是靠胰液消化酶完成的,肠液消化酶仅起补充作用。小肠粘膜吸收机理主要有被动扩散和主动转运两种。食物成分的吸收都是通过主动转运。小肠粘膜的环状皱襞,绒毛结构,有极大的吸收功能。食物、营养成分等是经粘膜的吸收细胞而进入体内的,吸收细胞的表面有刷状缘,它是内微绒毛及其表面外衣所组成。刷状缘含有多种酶如双糖酶(乳糖酶、蔗糖酶、麦芽糖酶)、海藻糖酶、低聚糖酶、肽酶、磷酶酶、叶酸结合酶以及内因子――维生素B12受体和葡萄糖、氨基酸、半乳糖载体等。双糖或低聚肽先经过这些酶水解为单糖或氨基酸,再与特异载体相结合进入细胞内,刷状缘上酶或蛋白质的缺损,可造成各种病症。小肠粘膜对水和电解质的移动是双向的,小肠分泌时,水分和电解质由粘膜下层向肠腔转移;吸收时则呈相反方向转移。正常情况下,吸收大于分泌,因此仅小量水和电解质进入结肠,水的吸收是被动的,小肠对钠的吸收效率很高,一部分是被动的,另一部分是主动的,小肠对钾的吸收是被动的,其速率比钠慢得多。腹泻时有大量钠、钾、水的丢失。氯化物的吸收大部分是被动的,但回肠可以通过分泌重碳酸盐而主动吸收氯离子。正常小肠每天约分泌1-3升肠液进入肠腔、绝大部分在远端小肠重吸收。小肠液的分泌受小肠内分泌细胞(APUD细胞)的各种激素所调节。这类激素作用于小肠腺分泌细胞,刺激腺苷环化酶,形成cAMP,使腺细胞分泌增加,如霍乱弧菌、大肠杆菌及痢疾杆菌等肠毒素可使肠腺细胞水分和电解质分泌亢进,造成分泌性水泻、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 小肠《消化病学》
- 小肠《组织学与胚胎学》
- 小肠壁结构《胃肠动力检查手册》
- 小肠《人体解剖学》
- 小肠病《千金翼方》
- 小肠《顾松园医镜》
- 小肠病《中医词典》
- 小肠《普济方·针灸》
- 小肠病候《诸病源候论》
- 小肠《医述》
- 小肠部(手太阳属腑)《笔花医镜》
- 小肠《中医基础理论》
- 小肠的运动《生理学》
- 小肠《疡医大全》
- 小肠的运动形式《生理学》
- 小肠《中医词典》
- 小肠动力《胃肠动力检查手册》
- 小肠《中医名词词典》
- 小肠风《中医词典》
- 小肠《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小肠腑脉论《备急千金要方》
- 小肠《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小肠腑形《古今医统大全》
- 小肠《胃肠动力检查手册》
- 小肠歌诀《人体解剖学歌诀》
- 小肠《临床营养学》
- 小肠火《校注医醇剩义》
- 小肠《经络全书》
- 小肠火篇《外经微言》
- 小产有三因之感戒服热药《女科经纶》
- 小肠经《中医词典》
《消化病学》
- 第一节 总论(Introduction of Digestive Diseases)
- 第二节 急性胃炎
- 第三节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
- 第四节 消化性溃疡(pepticulcer)
- 第五节 胃癌(Carcinoma of stomach)
- 第六节 吸收不良综合征(Malabsorption syndrome)
- 第七节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 第八节 克隆病 (Crohn Disease)
- 第九节 消化道蠕虫病(Helminthic Diseases of the GastrointestinalTract)
- 蛔虫病(Ascariasis)
- 钩虫病(Ancylostomiasis)
- 蛲虫病(Enterobiasis)
- 绦虫病(Teniasis)
- 肝吸虫病(Clonorchiasis)
- 包虫病(Echnococcosis)
- 第十节 胃肠神经官能症(Functional Disorders of the Digestive System)
- 第十一节 肝硬化(Cirrhosis of Liver)
- 第十二节 原发性肝癌(Primary Carcinoma of the Liver)
- 第十三节 胰腺炎(Pancreatitis)
- 第十四节 腹内结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