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泄
初热作泻柴苓先,脾虚冷泻木香煎,色黄酸臭胃苓治,灌浆虚滑豆蔻丸。
【注】痘证不喜秘结,更忌泻利。初出时泻,尚具开通之功,火热由利而解。若泻甚,则是邪气并于肠胃,迫而下降,使传化失常也,宜柴苓汤主之。起胀时泻,手足逆冷,痘不起,其色淡白,此冷泻也,以陈氏木香散主之。如中满恶食,泻黄酸臭,手足心热,面赤疮红,此胃热作泻,以胃苓汤主之。惟成浆时尤为紧要,盖痘疮至此,津液已衰,脾胃已弱,复加泄泻,则百变丛生,急以豆蔻丸主之。
黄芩 半夏(姜炙) 白术(土炒) 甘草(生) 赤茯苓 猪苓泽泻 柴胡
【方歌】痘形未见先泄泻,柴苓疏利功最捷,芩半术甘赤茯苓,猪苓柴胡共泽泻。
陈氏木香散(方见厥逆)
陈皮 浓朴(姜炒) 赤茯苓 苍术(米泔水浸、炒) 猪苓 泽泻 白术(土炒)
引用灯心,水煎服。
【方歌】里实作泻胃苓治,陈皮浓朴赤茯苓,苍术猪苓并泽泻,减桂倍术效无穷。
豆蔻丸
白龙骨( ) 肉豆蔻(面裹,煨,去油) 木香(煨) 砂仁 诃黎勒肉(面裹煨,各五钱)赤石脂( ,七钱半) 白枯矾(三钱)
共为细末,面糊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三五十丸,米饮下。

- 泻泄《痘疹心法要诀》
- 泻泄《专治麻痧初编》
- 泻泄《痘疹心法要诀》
- 泻泄《血证论》
- 泻泄《针灸学》
- 泻泄《医宗金鉴》
- 泻泄门《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 泻泄《医宗金鉴》
- 泻心《中医名词词典》
- 泻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 泻心 善治口糜泻《邹孟城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 泻泄《麻疹阐注》
- 泻心 善治口糜泻《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 泻下药应用注意事项《中药学》
- 泻心变法《伤寒说意》
- 泻下药《中药学》
- 泻心三黄汤《妇人大全良方》
- 泻下禁例《中医名词词典》
- 泻心汤《备急千金要方》
- 泻五经火《异授眼科》
- 泻心汤《备急千金要方》
- 泻胃热汤方《备急千金要方》
- 泻心汤《备急千金要方》
- 泻水排饮《伤寒说意》
- 泻心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泻水《本草求真》
- 泻心汤《儒门事亲》
- 泻湿《本草求真》
- 泻心汤《小儿药证直诀》
- 泻甚《傅青主男科》
- 泻心汤方《伤寒杂病论》
《痘疹心法要诀》
- 作者:吴谦等 朝代:清 年份:公元1742年
- 卷一
- 痘原
- 出痘形证
- 痘出五脏形证
- 痘主部位
- 痘形顺逆
- 痘色顺逆
- 痘证老嫩
- 痘证疏密
- 辨形神声气饮食之虚实
- 辨气血虚实证
- 辨表证虚实
- 辨里证虚实
- 辨阳热证
- 辨阴寒证
- 辨虚实寒热误治
- 禀赋顺逆险
- 天时顺逆险
- 人事顺逆险
- 发热顺证
- 发热险证
- 发热逆证
- 发热证治
- 见点顺证
- 见点险证
- 见点逆证
- 见点证治
- 起胀顺证
- 起胀险证
- 起胀逆证
- 起胀证治
- 灌浆顺证
- 灌浆险证
- 灌浆逆证
- 灌浆证治
- 收靥顺证
- 收靥险证
- 收靥逆证
- 收靥证治
- 结痂落痂顺证
- 结痂落痂险证
- 结痂落痂逆证
- 结痂落痂证治
- 卷二痘形并证治门
- 面部吉凶论
- 蒙头
- 抱鬓
- 蒙
- 锁眼
- 抱鼻
- 锁口
- 锁唇
- 托腮
- 锁项
- 披肩
- 聚背
- 攒胸
- 断桥
- 缠腰
- 囊腹
- 鳞坐
- 囊球
- 抱膝
- 无根
- 蛇皮
- 蚕种
- 燕窝
- 鼠迹
- 叠钱
- 环珠
- 浮萍
- 蟹爪
- HT沙
- 血泡
- 水泡
- 肉肿疮不肿
- 干枯
- 铺红
- 根窠无晕
- 皮薄浆嫩
- 空壳无浆
- 痘顶塌陷
- 灰陷、白陷
- 紫陷、黑陷
- 板黄
- 倒靥
- 痘疔
- 挑痘疔法
- 卷三痘中杂证(上)
- 卷四痘中杂证(下)
- 卷四男妇年长出痘门
- 卷四疹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