衄血、便血
热盛衄血犀角汤,脾不统血参术良,热注肠胃四物治,脾虚便血归脾尝。
【注】血属阴,诸经赖以养育,痘疮资以成功。一为毒火熏灼,则血随火动,迫而妄行,上则为衄血,下则为便血。痘色紫滞,燥热口渴而衄者,此毒火刑金也,犀角地黄汤主之。靥后余毒乘脾而衄者,此脾虚不能统血归经也,人参白术散主之,外俱用发灰散吹入鼻中。若毒火炽甚,流注大肠,大便下血,加味四物汤主之。设痘色灰白陷下而便血者,此脾气虚弱不能摄血,宜归脾汤主之。至若大吐血、尿血及七窍出血,变在反掌,不必服药。
水煎服。
【方歌】毒火上冲频衄血,犀角地黄汤效捷,犀角镑与牡丹皮,生地白芍共煎列。
用少壮无病患之乱发,以皂角煮水,洗净油气焙干。用新瓦罐一个,填入内令满,净瓦片盖口,盐泥封之。炭火围罐之半, 一炷香取出,候冷研细,吹鼻中。或用发灰二分,童便七分,酒三分调服,亦可止血。
加味四物汤
当归 白芍(酒炒) 生地 牡丹皮 荆芥(炒黑) 川芎 黄芩 黄连 地榆
水煎服。
【方歌】加味四物便血宜,归芍生地牡丹皮,荆芥炒黑川芎配,黄芩黄连共地榆。
人参 白术(土炒) 甘草(炙) 黄 (蜜炙) 枣仁(炒、研) 远志(去心)龙眼肉 茯神 当归 木香(煨)
引用姜、枣,水煎服。

- 衄血、便血《痘疹心法要诀》
- 衄血(新法)《伤寒指掌》
- 衄血案《丁甘仁医案》
- 衄血《伤寒括要》
- 衄血本乎肺经《医学传心录》
- 衄血《金匮钩玄》
- 衄血便血《医宗金鉴》
- 衄血《伤寒心法要诀》
- 衄血不止《奇效简便良方》
- 衄血《医学真传》
- 衄血歌《伤寒百证歌》
- 衄血《伤寒明理论》
- 衄血论《症因脉治》
- 衄血《痘疹心法要诀》
- 衄血论治《类证治裁》
- 衄血《叶天士医案精华》
- 衄血脉案《类证治裁》
- 衄血《幼科心法要诀》
- 衄血脉候《类证治裁》
- 衄血《专治麻痧初编》
- 衄血门《张氏医通》
- 衄血《伤寒寻源》
- 衄血三《金匮悬解》
- 衄血《儿科萃精》
- 衄血四《金匮悬解》
- 衄血《丹溪治法心要》
- 衄血吐血十条《仲景伤寒补亡论》
- 衄血《松峰说疫》
- 衄血唾血蓄血续法《医学纲目》
- 衄血《周慎斋遗书》
- 衄血五《金匮悬解》
《痘疹心法要诀》
- 作者:吴谦等 朝代:清 年份:公元1742年
- 卷一
- 痘原
- 出痘形证
- 痘出五脏形证
- 痘主部位
- 痘形顺逆
- 痘色顺逆
- 痘证老嫩
- 痘证疏密
- 辨形神声气饮食之虚实
- 辨气血虚实证
- 辨表证虚实
- 辨里证虚实
- 辨阳热证
- 辨阴寒证
- 辨虚实寒热误治
- 禀赋顺逆险
- 天时顺逆险
- 人事顺逆险
- 发热顺证
- 发热险证
- 发热逆证
- 发热证治
- 见点顺证
- 见点险证
- 见点逆证
- 见点证治
- 起胀顺证
- 起胀险证
- 起胀逆证
- 起胀证治
- 灌浆顺证
- 灌浆险证
- 灌浆逆证
- 灌浆证治
- 收靥顺证
- 收靥险证
- 收靥逆证
- 收靥证治
- 结痂落痂顺证
- 结痂落痂险证
- 结痂落痂逆证
- 结痂落痂证治
- 卷二痘形并证治门
- 面部吉凶论
- 蒙头
- 抱鬓
- 蒙
- 锁眼
- 抱鼻
- 锁口
- 锁唇
- 托腮
- 锁项
- 披肩
- 聚背
- 攒胸
- 断桥
- 缠腰
- 囊腹
- 鳞坐
- 囊球
- 抱膝
- 无根
- 蛇皮
- 蚕种
- 燕窝
- 鼠迹
- 叠钱
- 环珠
- 浮萍
- 蟹爪
- HT沙
- 血泡
- 水泡
- 肉肿疮不肿
- 干枯
- 铺红
- 根窠无晕
- 皮薄浆嫩
- 空壳无浆
- 痘顶塌陷
- 灰陷、白陷
- 紫陷、黑陷
- 板黄
- 倒靥
- 痘疔
- 挑痘疔法
- 卷三痘中杂证(上)
- 卷四痘中杂证(下)
- 卷四男妇年长出痘门
- 卷四疹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