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汗下该尽治法论
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良工先治其实,后治其虚;粗工或治虚,或治实;谬工虚实实;惟庸工但补其虚,不敢治其实。举世不省悟,此余所以着三法也。夫病非人身素有之物,或自外入,或自内生,皆邪气也。邪气中人,去之可也,揽而留之可乎?留之轻则久而自尽,甚则久而不已,更甚则暴死矣。若不去邪,先以补剂,是盗未出门,而先修室宇,正气未胜,而邪气已横 矣。惟脉脱下虚,无邪无积之人,始可议补耳。他病惟先用三法攻去邪气,而元气自复也。《素问》一书,言辛甘发散渗淡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发散归于汗,涌归于吐,泄归于下,渗归解表,解表同于汗,泄利便同于下,殊不言补。所谓补者,辛补肝,咸补心,甘补肾,酸补脾,苦补肺,更相君臣佐使,皆以发腠理,致津液通血气而已。非今人所谓用温燥邪僻之补也,盖草木皆以治病,病去则五谷果菜肉皆补也。又当辨其所宜,使无偏倾可也。若以药为补,虽甘草、人参,亦有偏胜之患,是故三法犹刑罚也,粱肉犹德政也。治乱用刑,治治用德,理也。余用三法,常兼众法,有按有跷,有 有导,有增减,有续止。医者不得余法而反诬之,哀哉!如引痰、漉涎、取涕迫泪,凡上行者,皆吐法也;熏蒸、渫洗、熨烙、针制、砭射、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凡下行者,皆下法也。天之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发病多在于上。
地之六气,雾露雨雪水泥,发病多在于下。酸苦甘辛咸淡,发病多在于中。发病者三,出病亦三。风寒之邪,结搏于皮肤之间,滞于经络之内,留而不去,或发痛麻淋痹肿痒拘挛,皆可汗而去之。痰饮宿食,在胸膈,发为诸病,皆可涌而去之。寒热痼冷火热,客下焦,发为诸病,皆可泄而出之。吐中有散,下中有补,经言知其要者,一言而终。此之谓也。

- 吐汗下该尽治法论《叶选医衡》
- 吐法宜用辨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内外伤辨》
- 吐黑水《中医词典》
- 吐法二百八十六法《针灸神书》
- 吐后烦吐《伤寒说意》
- 吐法大意《疡医大全》
- 吐后生烦证七 太阳七十七《伤寒悬解》
- 吐法《厘正按摩要术》
- 吐后作吐证八 太阳七十八《伤寒悬解》
- 吐法《退思集类方歌注》
- 吐候《诸病源候论》
- 吐法《奇效简便良方》
- 吐蛔《景岳全书》
- 吐法《中医词典》
- 吐蛔《中医词典》
- 吐臭水《中医词典》
- 吐蛔《续名医类案》
- 吐虫尤《医效秘传》
- 吐蛔《临证指南医案》
- 吐虫《金匮钩玄》
- 吐蛔《卫生宝鉴》
- 吐虫《丹溪治法心要》
- 吐蛔《医学心悟》
- 吐不止《幼科心法要诀》
- 吐蛔《古今医彻》
- 吐不止《证治准绳·幼科》
- 吐蛔《叶天士医案精华》
- 吐不止《医宗金鉴》
- 吐蛔《广瘟疫论》
- 吐白血《傅青主男科》
- 吐蛔《也是山人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