燥论

《叶选医衡》书籍目录

至直大要论列病机一十九条,而遗漏燥证,为其兼乎风热之化,故但言风热而燥在其中矣。

河间特补此义于《原病式》中,然义有未悉,敢再陈之。夫燥兼风化者,经云∶风能胜湿,湿去则燥自生,始因风甚而燥及于肺,则木气有余,侮所不胜,而金更微邪。复因燥甚而病及乎肝,则木气亢害,承者制之,而金行报复,故筋脉劲强,口噤风痫,皮肤燥屑,收敛急切之病生矣。燥兼热化者,热即火也。易曰∶燥万物者,莫 乎火。始由真阴耗竭,致有克金之火,而燥乃成。金受邪,不能生制火之水,而燥益甚,故消谷善饥,噎膈胃枯。二便闭塞,燥烈枯涸等证生矣。由热生风,由风生燥,燥又生热,循环胜复。至于髓液咸枯,燥非浅患明矣。臻燥之因,或遇阳胆司天,燥化大行;或久劳于风日之中,频迩于火燥之畔,外因也。七情不节,神伤血耗,及大病吐汗下克伐太过,亡其津液,内因也。食味辛热过多,虚劳误投温补,与夫服食家金石之剂发燥,不内外因也。凡此诸论,皆令热极生风,风火相煽,阴中伏火,煎熬津液,而燥证深矣。是以燥在外,皮肤皱揭,疥痒爪枯;燥在中,脾胃干涸,消谷善饥;燥在上,则鼻燥咽干;燥在下,则便难癃闭;兼热,则手足痿;兼风,则痉痫作。虚而燥热,必致劳咳;实而燥热,必见癫狂;挟痰食者,终为噎膈等证。治燥之法,当观沸釜之理,以血喻汤,而气喻火也。若火猛汤沸,当沃薪灭火,不使绝竭,犹用芩连、栀、膏、朴硝大黄,大苦至寒治标等剂,清降火邪,则血不为衰,而燥不为甚也。若沸久将干,又将添益新水,使能胜火,犹用地黄、门冬、参、 、归、芍,甘寒甘温,治本之剂,气血双补,则燥得所润,而火有所制也。昔贤云∶休治风,休治燥,治得火时风燥了,然则独无寒燥者乎?尝考《医垒元戎》,有五方治燥诸法元∶北方其脉迟,寒燥也,宜温热药治之,如桂、附、硫黄良姜巴豆之属,是知燥亦兼寒。张景岳论消渴亦云∶阳胜固能消阴,阴胜独不能消阳乎?经云∶移寒于肺为肺消,饮一溲二死,不治之证,曾以八味丸归脾汤,治一缙绅得愈。又如大便燥结,有系脏寒则血枯,脏冷则气涩,食少脉微为阴结者,宜半硫丸、香附汤治之。夫消渴闭结,燥证之大者,乃有属于阴寒,海藏非凿说矣。知常识变,圆妙无穷,始得不愧为司命。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叶选医衡》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叶选医衡》书籍目录
  1. 燥论《叶选医衡》
  2. 燥凉《中医词典》
  3. 燥脉案《类证治裁》
  4. 燥类《药鉴》
  5. 燥门《张氏医通》
  6. 燥类《寿世保元》
  7. 燥门《寿世青编》
  8. 燥渴《医学心悟》
  9. 燥门(儿科)《冯氏锦囊秘录》
  10. 燥可去湿《中医词典》
  11. 燥门方(计方五条)《脉症治方》
  12. 燥咳《金匮翼》
  13. 燥门要药《冯氏锦囊秘录》
  14. 燥咳《中医名词词典》
  15. 燥气《中医词典》
  16. 燥痉《温病条辨》
  17. 燥气感冒《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18. 燥痉《中医词典》
  19. 燥气喉痛《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20. 燥金郁之病《儒门事亲》
  21. 燥气霍乱《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22. 燥金肺辛清针《儒门事亲》
  23. 燥气咳嗽《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24. 燥解《儿科萃精》
  25. 燥气论《温病条辨》
  26. 燥结《回生集》
  27. 燥气论《医原》
  28. 燥结《仁术便览》
  29. 燥气疟疾《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30. 燥结《丹溪心法》
  31. 燥气伤肺《中医名词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