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气第十九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四时之气.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灸刺之道.何者为定.岐伯答曰.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故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者深刺之.间者浅刺之.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秋取经 .邪在腑.取之合.冬取井荥.必深以留之.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 .风 肤胀.为五十七 .取皮肤之血者.尽取之.飧泄.补三阴之上.补阴陵泉.皆久留之.热行乃止.转筋于阳.治其阳.转筋于阴.治其阴.皆卒刺之.徒 .先取环谷下三寸.以铍针针之.已刺而 之而内之.入而复之.以尽其 .(中有脱文)必坚.来缓则烦 .来急则安静.间日一刺之. 尽乃止.饮闭药.方刺之时.徒饮之.方饮无食.方食无饮.无食他食.百三十五日.着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骨为干(三字是经脉篇文误衍于此)肠中不便取三里.盛泻之.虚补之.疠风者.素刺其肿上.已刺.以锐针针其处.按出其恶气.肿尽乃止.常食.方食无食他食.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刺肓之原.巨虚上廉三里.小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邪在(甲乙经有小肠也三字)小肠者.连睾系.属于脊.贯肝肺.络心系.气盛则厥逆.上冲肠胃.熏肝.散于肓.结于脐.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阴以予之.取厥阴以下之.取巨虚下廉以去之.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 .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取三里以下胃气.逆则刺少阳血络.以闭胆逆.却调其虚实.以去其邪.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则刺抑而下之.在下脘则散而去之.小腹痛肿.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取之太阳大络.视其络脉与厥阴小络结而血者肿.上及胃脘.取三里.睹其色.察其以.(以目之讹也古目字相近)知其散复者.视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一其形.听其动静者.持气口人迎.以视其脉坚且盛且滑者.病日进.脉软者.病将下.诸经实者.病三日已.气口候阴.人迎候阳也.
笔力坚卓.惟结末一段语意无属笔致.亦与上文不一律.

- 四时气《内经评文》
- 四时气《灵枢悬解》
- 四时气色主病《望诊遵经》
- 四时气《黄帝内经·灵枢》
- 四时伤寒不同《医学纲目》
- 四时平脉《脉诀刊误》
- 四时摄生篇《寿世青编》
- 四时平脉《伤寒直格》
- 四时受病原委《友渔斋医话》
- 四时平脉《三指禅》
- 四时顺逆辨《冯氏锦囊秘录》
- 四时平脉《明医杂着》
- 四时所病《推拿抉微》
- 四时平脉《医学摘粹》
- 四时所病《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 四时平脉《诊家枢要》
- 四时所宜《饮膳正要》
- 四时疟《灵素节注类编》
- 四时调摄《古今医统大全》
- 四时脉诊《黄帝内经太素》
- 四时调摄《养生导引秘籍》
- 四时脉形《黄帝内经太素》
- 四时调摄(养生余录 上)《古今医统大全》
- 四时脉体《四圣心源》
- 四时通用男女妇人方《养老奉亲书》
- 四时脉说《医旨绪余》
- 四时吐泻治分表里《幼科释谜》
- 四时脉论《思考中医》
- 四时望法相参《望诊遵经》
- 四时脉候《古今医统大全》
- 四时瘟疫统治《奇效简便良方》
《内经评文》
- 作者:周学海 朝代:清 年份:公元1896年
- 卷一
- 卷二
- 卷三
- 卷四
- 卷五
- 卷六
- 卷七
- 卷八
- 卷九
- 卷十
- 卷十一
- 卷十二
-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