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水第十二
黄帝问于岐伯曰.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夫十二经水者.其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同.五脏六腑之高下小大.受谷之多少.亦不等.相应奈何.夫经水者.受水而行之.五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之.六腑者.受谷而行之.受气而扬之.经脉者.受血而营之.合而以治奈何.刺之深浅.灸之壮数.可得闻乎.岐伯答曰.善哉问也.天至高不可度.地至广不可量.此之谓也.且夫人生于天地之间.六合之内.此天之高.地之广也.非人力之所度量而至也.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其治以针艾.各调其经气.固其常有合乎.黄帝曰.余闻之.快于耳.不解于心.愿卒闻之.岐伯答曰.此人之所以参天地而应阴阳也.不可不察.足太阳外合于清水.内属于膀胱.而通水道焉.足少阳外合于渭水.内属于胆.足阳明外合于海水.内属于胃.足太阴外合于湖水.内属于脾.足少阴外合于汝水.内属于肾.足厥阴外合于渑水.内属于肝.手太阳外合于淮水.内属于小肠.而水道出焉.手少阳外合于漯水.内属于三焦.手阳明外合于江水.内属于大肠.手太阴外合于河水.内属于肺.手少阴外合于济水.内属于心.手心主外合于漳水.内属于心包.凡此五脏六腑十二经水者.外有源泉而内有所禀.此皆内外相贯.如环无端.人经亦然.故天为阳.地为阴.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海以北者为阴.湖以北者为阴中之阴.漳以南者为阳.河以北至漳者为阳中之阴.漯以南至江者为阳中之太阳.此一隅之阴阳也.所以人与天地相参也.黄帝曰.夫经水之应经脉也.其远近浅深.水血之多少各不同.合而以刺之.奈何.岐伯答曰.足阳明五脏六腑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盛热壮刺此者不深.弗散不留不泻也.足阳明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阳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阳深四分.留五呼.足太阴深三分.留四呼.足少阴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阴深一分.留二呼.手之阴阳.其受气之道近.其气之来疾.其刺深者.皆无过二分.其留皆无过一呼.其少长大小肥瘦以心撩之.(言浅深多少虽有定数又当揣人之少长肥瘦而意为增损之也)命曰法天之常.灸之亦然.灸而过此者.得恶火则骨枯脉涩.刺而过此者则脱气.黄帝曰.夫经脉之小大.血之多少.肤之浓薄.肉之坚脆.及 之大小.可为量度乎.岐伯答曰.其可为量度者.取其中度也.不甚脱肉而血气不衰也.若夫所度之人 瘦.而形肉脱者.恶可以度量刺乎.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是谓因适而为之真也.(此即所谓以心撩之也)
比经脉于经水.无甚深义.不过拟议远近.浅深多少之象数耳.后幅论刺法之浅深.及取穴之量度.词极圆活笔亦生动.

- 经水《内经评文》
- 经水《丹溪手镜》
- 经水《沈氏女科辑要》
- 经水《周慎斋遗书》
- 经水《金匮钩玄》
- 经水《古今医案按》
- 经水辨色用药之法《女科经纶》
- 经水《续名医类案》
- 经水辨色有气虚血热痰多之分《女科经纶》
- 经水《中医词典》
- 经水不定《中医词典》
- 经水《玉楸药解》
- 经水不行《中医词典》
- 经水《灵枢悬解》
- 经水不利(杂病)《金匮悬解》
- 经水《中医名词词典》
- 经水不利下《中医词典》
- 经水《黄帝内经·灵枢》
- 经水不调第二《竹泉生女科集要》
- 经术《中医词典》
- 经水不调第三《竹泉生女科集要》
- 经输所疗《黄帝内经太素》
- 经水不调第四《竹泉生女科集要》
- 经事不调《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 经水不调有先后多少之分《女科经纶》
- 经事《中医词典》
- 经水不调症《女科秘要》
- 经始《中医词典》
- 经水不通《奇效简便良方》
- 经食物传播《预防医学》
- 经水不止《中医词典》
《内经评文》
- 作者:周学海 朝代:清 年份:公元1896年
- 卷一
- 卷二
- 卷三
- 卷四
- 卷五
- 卷六
- 卷七
- 卷八
- 卷九
- 卷十
- 卷十一
- 卷十二
-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