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人诸病

《万病回春》书籍目录

妇人与鬼交通者,由脏腑虚,神不守舍,故鬼气得为病也。其状不欲见人,如有对晤,时独言笑,或时悲泣是也。脉息迟伏,或为鸟啄,皆鬼邪为病也。又脉来绵绵,不知度数,而颜色不变,此亦是斯候也。宜灸鬼哭穴。以患人两手拇指相并,用线扎紧,当合缝处半肉半甲间灼艾灸七壮。若果是邪祟病者,即乞求免灸,云∶我自去矣。

茯神散 治妇人与鬼交通,妄有见闻,言语杂乱。

茯神(一钱半) 白茯苓(去皮) 人参 石菖蒲(各一钱) 赤小豆(五分)

上锉一剂,水煎服。外用辟邪丹祛之。(方见瘟疫。)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则明白,夜则谵语,如见鬼状,此为热入血室也。小柴胡汤(方见伤寒),根据本方加生地黄。一方用四物汤熟地黄,用生地黄,加柴胡,各等分煎服,亦治此症。

妇人阴肿者,是胞络虚,为风邪所客也。

白散 治阴中肿痛。

小麦 朴硝 白矾 五倍子 葱白上件煎汤频洗。一方用马鞭草捣烂涂之。

妇人阴痒者,是虫蚀阴户也。治阴痒,用蛇床子白矾煎水淋洗即止。一方用牛肝猪肝三寸,纳入阴中,其虫尽入肝内,取出立效。

妇人阴中生疮者,是湿热也。

疗女人阴中生疮 杏仁 雄黄 矾石(各二分) 麝香(二分半)

上研细,敷入阴中。一方单用硫黄敷之亦效,研细末。

一妇人,素郁闷,阴内痛痒,不时出水,饮食少思,肢体倦怠,用归脾汤牡丹皮山栀芍药柴胡、生甘草主之而安。

一妇人,病愈后,小便出屎,此阴盛失于传送,名大小肠交也。先用五苓散二剂而愈;又用补中益气汤而安。

一妇人,阴中寒冷,小便澄清,腹中亦冷,饮食少思,大便不实,下元虚寒。治以八味丸月余,饮食渐加,大便渐实;又月余,诸症悉痊。

一妇人,每交接出血作痛,此肝火动脾而不能摄血。用补中益气、济生归脾,二汤而愈。若出血过多而见他症,但用前药调补脾肝。

一妇人,阴中挺出一条五寸许,闷痛重坠,水出淋沥,小便涩滞。夕与龙胆泻肝汤分利湿热,朝与补中益气汤升补脾气,诸症渐愈;再服归脾加山栀、茯苓川芎黄柏,间服调理而愈。后因劳役或怒气,下部湿痒,小便不利,仍用前药即愈。亦有尺许者,亦有生诸虫物者,皆用此治。

一妇人,小便自遗,或时不利,日晡益甚,此肝热阴挺不能约制。用六味丸料加白术、酒炒黑黄连七分、知母五分,数剂,诸症悉愈。若误用分利之剂,愈损真阴,必致不起。

一妇人有孕,小便不利,小腹肿胀,几至于殒。用八味丸一服,小便淋沥;再以前丸之料加车前子一剂即利,肚腹顿宛而安。

一妊妇,无故自悲,用大枣十枚、甘草小麦各三两,分三剂,水煎服而愈。后复患,又以前汤佐以四君子加山栀而安。

一妇人,身颤振、口妄言,诸药不效。余以为郁怒所致。

询其故,盖为素嫌其夫,而含怒久矣。投以小柴胡汤稍可;又用加味归脾汤而愈。

一妇人,惊悸怔忡、无寐、自汗盗汗、怠惰嗜卧、饮食不甘。用归脾汤而愈。至年余,怀抱郁结,患前症,兼衄血、便血,仍用前汤而愈。

一妇人,忽昏愦发谵语,自云,为前生赖某人银两,其神责我,将你解往城隍理问。两脚踝膝臀处皆青,肿痛不可忍,口称苦楚。次日方苏,痛尚不止。用金银藤两许,水煎服即愈。

一女子,年二十岁,未婚。每见男子,即咬住不放,后昏倒,阴户流出冷精,顷间即醒。其厥阴肝脉弦出寸口,乃阴盛、思男子不可得也。余令其父母用棍痛责,因思痛而失欲也,后服抑阴丸而愈。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万病回春》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万病回春》书籍目录
  1. 妇人诸病《万病回春》
  2. 妇人昼则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女科百问》
  3. 妇人诸疾《普济方·针灸》
  4. 妇人重身毒之何如《类经》
  5. 妇人转脬不得小便候(妇科心镜 下)《古今医统大全》
  6. 妇人中风自汗方论《妇人大全良方》
  7. 妇人足十指痛如油煎覆之则热痛风吹则冷痛《女科百问》
  8. 妇人中风偏枯《圣济总录》
  9. 妇人卒厥《扁鹊心书》
  10. 妇人中风口噤方论《妇人大全良方》
  11. 妇幼保健《家庭医学百科·预防保健篇》
  12. 妇人中风角弓反张口噤方论《妇人大全良方》
  13. 《小儿痘疹方论》
  14. 妇人中风角弓反张《圣济总录》
  15. 《医学指归》
  16. 妇人中风方论《妇人大全良方》
  17. 附、术附、参附三汤《医述》
  18. 妇人中风不语方论《妇人大全良方》
  19. 附案《评琴书屋医略》
  20. 妇人中风《圣济总录》
  21. 附案《中风论》
  22. 妇人滞下候(妇科心镜 下)《古今医统大全》
  23. 附案《医述》
  24. 妇人滞下方论《妇人大全良方》
  25. 附案《幼幼集成》
  26. 妇人痔漏候(妇科心镜 下)《古今医统大全》
  27. 附案《幼幼集成》
  28. 妇人痔方论《妇人大全良方》
  29. 附案《幼幼集成》
  30. 妇人治法通论《医学纲目》
  31. 附案《专治麻痧初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