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分经络部位气血多寡
王肯堂曰∶人身之有经络,犹地理之有界分,治病不知经络,犹捕贼不知界分,其能无诛伐无过之咎乎!况手足十二经络,有气血多少之分,如手少阳三焦、足少阴肾、足太阴脾,多气少血;手厥阴心包络、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多血少气;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多气少血,此其大较也。多血少气者,易愈,多气少血者,难疗。气多之经,可行其气;血多之经,可破其血,不可执一也。
朱丹溪曰∶臀居小腹之后,而又在其下,此阴中之阴也,其道远,其位僻,虽曰太阴经多血少气,多血气运不到,气既不到,血亦罕来。中年已后,不可生痈,才有痛肿,参之脉证,但见虚弱,便与滋补,血气无亏,可保终吉,若用寻常驱热拔毒舒气之药,虚虚之祸,如指诸掌,可不慎欤!(《心法》)
又曰∶诸经惟少阳厥阴经疮疡,务宜预防,以其气多血少也。其血本少,肌肉难长,少阳更有相火,遽用破毒之剂,以伐阴血,祸不旋踵。
刘浓宗曰∶凡疮疡,不系膏粱丹毒火热之变,只因虚劳气郁所致,止宜补形气,调经脉,其疮当自消散,盖不待汗之、下之而已也。其不详脉证,经络受病之异者,下之先犯病禁经禁,故致失手如此。
又曰∶且夫火热为病,亦有微甚,所谓君火、相火是也。疮疡所发,有痈疽、疖轻重浅深不同,或止发于一经,或兼二经者,止当求责于一二经,不可干扰余经也,若东垣处方用药是已。
申斗垣曰∶夫分经审位用药,当知气血多少,多则易愈,少则难痊,外科明此大理,不致有犯禁忌,颓败坏逆之失也。如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阴肺经、足少阳胆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此六经皆多气少血,凡有疮疡,最难收口。如手厥阴心包络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此四经皆多血少气,凡有疮疡,宜托里。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此二经气血俱多,初宜内消,收功易得,故特表而明之,不可一概而论治也。(《启玄》)
决曰∶多血多气君须记,手经大肠足经胃,多气少血有六经,三焦胆肾心脾肺,多血少气心包络,膀胱小肠肝无异。记此则知气血多少之异矣。
头部
巅∶足太阳、厥阴、督脉。头角直耳上∶中是少阳。中行∶前直鼻上巅后,直须中上巅,督脉。第二行∶足太阳一寸五分,各开二傍为头。第三行∶足少阳。
面部
额∶足少阳、阳明。鼻∶手阳明、太阳、足阳明、督脉。人中∶督脉,手足阳明。唇∶足阳明、足太阴。唇内足厥阴。承浆∶足阳明,任脉。上齿∶足阳明。下齿∶手阳明。舌∶足太阴、少阴。目内 ∶手足阳明,手足太阳。目锐 ∶手太阳、手足少阳。眉至额∶直鼻而上督脉,直目内 而上足太阳,直目瞳子而上足少阳,直锐而上手足少阳。颊∶直目内 而下足阳明,直目瞳子而下足阳明。颊车∶足少阳、阳明。耳∶手足少阳、手太阳。目系∶手少阴、足太阳。
颈项部
项中间∶督脉。拔项大筋中∶足太阳。当完骨下∶手少阳,项大筋之前,耳之后也。当耳下∶足少阳。当曲颊下∶手太阳。曲颊前一寸∶手阳明。挟喉两旁动脉∶足太阳、阳明。缺盆中∶任脉。咽∶手太阴、少阴,足太阴。喉咙∶足少阴、阳明。喉咙后∶足厥阴。
肩部
前廉∶手阳明。后廉∶手太阳。上廉∶手足少阳。
背部
中行∶督脉。第二行∶足太阳。第三行∶足太阳。第四行∶足太阴。
膺 部
中行∶任脉。第二行∶足少阴。第三行∶足阳明。第四行∶足太阴。
腹部
中间行∶任脉。第二行∶足少阴。第三行∶足阳明。第四行∶足太阴。
腋下
中间∶手厥阴。前∶手太阳。后∶手太阴。
胁
腋直下髀枢∶足少阳。
(自肩至肘曰 。)
前廉∶手阳明。后廉∶手太阳。外廉∶手太阳。内廉∶手太阴。内前廉∶手太阴。内后廉∶手少阴。
臂
上廉∶手阳明。下廉∶手太阴。外廉∶手少阳。内廉∶手厥阴。内上廉∶手太阴。内下廉∶手少阴。
股胫
前廉∶足阳明。后廉∶足太阳。外廉∶足少阳。内廉∶足厥阴。内前廉∶足太阴。
蒋示吉曰∶头为诸阳之首,面为三阳之交。
脑之正中∶督脉。背之居中∶督脉。项之居中∶督脉。尾闾居中∶督脉。脑与背之两旁∶属足太阳膀胱。头顶∶属足太阳膀胱。面∶属足阳明胃。颈项∶属足厥阴肝。鬓∶属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眉∶属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颐髭∶属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腮颔∶属手阳明大肠。颧∶属手太阳小肠。耳为肾窍∶属足少阴肾。绕耳之旁∶属足少阳胆。唇为脾窍∶属足太阴脾。舌乃心苗∶属手少阴心。鼻为肺窍∶属手太阴肺。
目大小 ,属心,又为火轮。
黑珠属肝,又为血轮,又为风轮。
上胞下睑属脾,又为肉轮。
白珠属肺,又为气轮。
瞳人属肾,又为水轮。
胃通于乳,乳房属胃。
乳外属足少阳胆。
乳头乃足厥阴肝经所主。
乳傍乃手三阴经所起。
喉痈、脐发、穿裆属任脉。
跨马、囊痈,属足厥阴肝。
从手背赤肉至臂走至面,属手三阳。
从胸走至手心白肉,属手三阴。
手背为阳。
手心为阴。
足之外跗为阳,足之三阳,从足走至头。
足之内跗为阴,足之三阴,从足走至腹。
督脉通乎背脊,居中是奇经督脉之道。
脊背分五行∶中间是奇经督脉,两旁四行乃足太阳膀胱经之部分。
腹分七行∶从前阴起由脐中,上咽喉至承浆而止,是奇经任脉所主。脐旁左右一行,各一寸,属足少阴肾。脐旁左右各三寸一行,属足太阴脾、足厥阴肝。脐旁左右各二寸一行,属足阳明胃。
胁肋,足少阳胆,行身之侧。
手足心,内应心经。
背为诸阳。
腹为诸阴。
头面背脊,阳维经。
颐项胸腹肢股内廉,阴维经。

- 论分经络部位气血多寡《疡医大全》
- 论肺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华佗神方》
- 论分经治喉症药性《喉舌备要秘旨》
- 论肺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中藏经》
- 论风病《苏沈良方》
- 论肺热还伤肺《质疑录》
- 论风毒相貌《外台秘要》
- 论肺热肺寒肺虚各象及治法《幼科概论》
- 论风毒状《备急千金要方》
- 论肺疽肺痿《外科枢要》
- 论风脉《中风论》
- 论肺病治法《医学衷中参西录》
- 论风伤卫气寒伤荣血辩《伤寒六书》
- 论肥人疮疡《疡医大全》
- 论风温证《伤寒发微论》
- 论飞龙夺命丹《外科理例》
- 论风中有五生五死《华佗神方》
- 论防风通圣散《外科理例》
- 论封蛤《冯氏锦囊秘录》
- 论方《中医词典》
- 论敷药法《疡医大全》
- 论翻花疮《外科枢要》
- 论伏气春温《温病正宗》
- 论发热三朝生死诀《疡医大全》
- 论伏气发温与暴感风温病原不同治法各异《温热逢源》
- 论发热恶寒《伤寒发微论》
- 论伏气发温与暴感风温病源不同治法各异《温病正宗》
- 论发痉《外科枢要》
- 论伏邪外发须辨六经形证《温病正宗》
- 论发疮《温热经纬》
- 论伏邪外发须辨六经形证《温热逢源》
《疡医大全》
- 作者:顾世澄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汪序
- 自序
- 乔序
- 凡例
- 卷一《内经》纂要
- 上古天真论篇
- 四气调神大论篇
- 生气通天论篇
- 金匮真言论篇
- 阴阳应象大论篇
- 阴阳离合论篇
- 阴阳别论篇
- 灵兰秘典论篇
- 六节脏象论篇
- 五脏生成篇
- 五脏别论篇
- 移精变气论篇
- 汤液醪醴论篇
- 诊要经终论篇
- 脉要精微论篇
- 平人气象论篇
- 玉机真脏论篇
- 三部九候论篇
- 经脉别论篇
- 脏气法时论篇
- 宣明五气论篇
- 宝命全角论篇
- 八正神明论篇
- 离合真邪论篇
- 通评虚实论篇
- 太阴阳明论篇
- 阳明脉解篇
- 评热病论篇
- 逆调论篇
- 举痛论篇
- 腹中论篇
- 痹论篇
- 痿论篇
- 厥论篇
- 病能论篇
- 奇病论篇
- 刺禁论篇
- 刺志论篇
- 皮部论篇
- 骨空论篇
- 水热穴论篇
- 标本病传论篇
- 天元纪大论篇
- 五营运大论篇
- 五常政大论篇
- 六元正纪大论篇
- 至真要大论篇
- 疏五过论篇
- 征四失论篇
- 阴阳类论篇
- 方盛衰论篇
- 卷二
- 论诊候入式法
- 论持手诀消息法
- 论荣卫色脉参应之法
- 黄韫兮先生《脉确》
- 论三部脉所主杂病法诀
- 龚云林论七表八里总归四脉
- 论五脏见四脉应病诗
- 论三因脉证歌
- 论脉证名状二十六种所主病证
- 论三部脉所主证候
- 论三部所主脏腑病
- 五脏六腑脉病虚实例
- 论定死脉形候歌
- 论诊杂病生死脉歌
- 论诊暴病脉歌
- 论五脏六腑气绝证候
- 扁鹊华陀察听辨色秘诀
- 卷三
- 卷四
- 卷五
- 卷六
- 论辨纯阳疮疡法
- 论辨纯阴疮疡法
- 论辨半阴半阳疮疡法
- 论阳疮毒似阴疮
- 论阴疮毒似阳疮
- 论阴阳法
- 论疮疡分五方治法不同
- 论肥人疮疡
- 论瘦人疮疡
- 论婴孩疮疡
- 论痘后疮疡
- 论妊娠疮疡
- 论产后疮疡
- 论师尼孀妇处女疮疡治法不同
- 论疮疡三因受病主治不同
- 论医者胆大心小
- 论分经络部位气血多寡
- 论诸经向导药随经引使
- 痈疽危险部位
- 脾胃虚实传变论
- 论疮疡虚实
- 论疮疡五善七恶救援法
- 论疮疡发热恶寒烦躁头痛
- 论疮疡痛痒麻木
- 论疮疡作渴
- 论疮疡欲呕作呕呃逆
- 论疮疡喘急
- 论疮疡大便泻利
- 论疮疡大便秘结
- 导大便秘结法
- 论疮疡小便淋漓频数不利
- 论疮疡无寐肉筋惕
- 论疮疡出血
- 论疮疡类破伤风
- 论疮疡散走流注
- 论疮疡挛急牵阴入腹
- 论疮疡目斜视上
- 论疮疡发痉(痉当作)
- 论疮疡四肢逆冷
- 论疮疡胸痞
- 论疮疡阳气脱陷
- 论疮疡僵肉
- 论疮疡疮口黑晕疮内无血色
- 论疮疡疮毒入内罨
- 论疮疡面赤不得攻下
- 论疮疡治法当分缓急
- 论疮疡补泻不可倒施
- 论疮疡轻证用重剂
- 论疮疡寒热逆从用药法
- 论疮疡用汗下药
- 论疮疡附子不可轻用
- 论疮疡当舍时从证
- 论疮疡用香散药
- 论疮疡泥用止痛药
- 论疮疡轻投十宣散等剂
- 论疮疡未溃不宜概用败毒之药
- 论煎药必得其法
- 论杂忌须知
- 论医者宜避疮毒侵袭
- 论藏揩脓水秽纸法
- 卷七
- 卷八
- 卷九
- 论辨脓法
- 论开口除脓法
- 论吸脓法
- 论脓熟不宜开迟
- 论内托法
- 痈疽已成门主方
- 论补法
- 论桑木灸法
- 论神妙拔根法
- 论疮疡去腐肉法
- 论死肉当去
- 论汤洗法
- 痈疽汤洗门主方
- 痈疽溃疡门主方
- 论生肌法
- 论收口法
- 痈疽门生肌丹散膏方
- 论背痈头开不住
- 论痈疽内肉不合法
- 绷缚背疮法
- 论生肉
- 论验透膜法
- 论疮疽锁口
- 论将息法
- 论培护法
- 论疮久成
- 论九漏
- 识知百病生死法
- 夏月诸疮伤辟蝇蛆门主方
- 辟疮疡恶秽法
- 卷十 正面头面部
- 百会疽门主论
- 顶门疽门主论
- 小儿囟肿门主论
- 小儿囟陷门主论
- 小儿解颅门主论
- 鳝拱头门主论
- 白屑风门主论
- 额疽门主论
- 赤色疽门主论
- 太阳疽门主论
- 鬓疽门主论
- 头发门主论
- 眉毛门主论
- 发眉疽门主论
- 眉心疽门主论
- 恋眉疮门主论
- 眉风癣门主论
- 眉眶骨痛门主论
- 太阴发门主论
- 眼胞菌毒门主论
- 眼胞痰核门主论
- 眼丹门主论
- 漏睛疮门主论
- 眼睛祟证门主论
- 偷针眼门主论
- 双目流血门主论
- 瘀痘后两目肿门主论
- 痘风眼门主论
- 痘毒攻目门主论
- 小儿血眼门主论
- 卷十一 眼目部
- 卷十二 颧脸部
- 面部望色辨证门主论
- 面热门主论
- 面寒门主论
- 面痛门主论
- 粉花疮门主论
- 面游风毒门主论
- 面上热毒恶疮门主论
- 肺风粉刺门主论
- 雀斑门主论
- 面生黑斑门主论
- 痣门主论
- 脸发门主论
- 颧痈门主论
- 颧骨肉疽门主论
- 疔疽门主论
- 托腮痈门主论
- 腮颔发门主论
- 颐发门主论
- 腮门主论
- 大头伤寒门主论
- 伤寒瘥后遗毒门主论
- 时毒门主论
- 伤寒瘥后碗头疮门主论
- 鼻部望色辨证门主论
- 过梁疔门主论
- 鼻疽门主论
- 鼻疔门主论
- 鼻肿门主论
- 鼻疮门主论
- 鼻疳门主论
- 鼻痔门主论
- 鼻渊门主论
- 赤鼻门主论
- 鼻衄门主论
- 鼻冷门主论
- 鼻祟证门主论
- 卷十三 正面耳颏部
- 耳痈门主论
- 耳发疽门主论
- 耳后疽门主论
- 耳疔门主论
- 耳疳门主论
- 耳门主论
- 震耳门主论
- 缠耳门主论
- 脓耳门主论
- 耳风毒门主论
- 耳蕈、耳痔门主论
- 耳痛门主论
- 耳痒门主论
- 耳衄门主论
- 黄耳类伤寒门主论
- 耳聋门主论
- 耳鸣门主论
- 耳根毒门主论
- 首疽门主论
- 杼疽门主论
- 月蚀疳疮门主论
- 髭须门主论
- 龙泉疽、虎须毒门主论
- 羊须疔门主论
- 独骨疮门主论
- 颏痈门主论
- 颊车痈门主论
- 卷十四 唇口部
- 唇口望色辨证法
- 辨口味察证法
- 唇病门主论
- 唇紧门主论
- 唇门主论
- 唇风门主论
- 唇疔门主论
- 唇疮门主论
- 唇口疽门主论
- 唇奇病门主论
- 茧唇门主论
- 狐惑疮门主论
- 补缺唇法
- 口眼斜门主论
- 口噤门主论
- 小儿口水门主论
- 口疮门主论
- 口疳门主论
- 口糜门主论
- 口臭门主论
- 剪口疮门主论
- 鹅口疮门主论
- 口内肉球门主论
- 口中飞疡门主论
- 重门主论
- 上生疮门主论
- 上痈门主论
- 含腮疮门主论
- 呵欠门主论
- 卷十五 舌部
- 察舌苔辨证法
- 舌出不入门主论
- 舌缩不出门主论
- 弄舌舒舌门主论
- 舌喑门主论
- 重舌门主论
- 木舌门主论
- 舌胀门主论
- 舌痹门主论
- 舌黄门主论
- 舌菌门主论
- 舌痈门主论
- 舌疮门主论
- 舌疳门主论
- 连珠疳门主论
- 舌衄门主论
- 白膜裹舌门主论
- 舌疔门主论
- 舌上痰核门主论
- 舌上重门主论
- 舌下痰包门主论
- 舌断门主论
- 卷十六 龈齿部
- 牙齿望色辨证法
- 牙关紧急门主论
- 牙齿门主论
- 牙痈门主论
- 牙疔门主论
- 牙咬门主论
- 牙菌门主论
- 牙漏门主论
- 牙宣门主论
- 马牙门主论
- 走马牙疳门主论
- 青腿牙疳门主论
- 钻齿疳门主论
- 齿踞门主论
- 齿窟疮门主论
- 骨槽风门主论
- 重龈门主论
- 齿迟门主论
- 卷十七 咽喉部
- 卷十八 颈项部
- 卷十九 腋臂指掌部
- 腋痈门主论
- 体气门主论
- 内疚疽门主论
- 缺盆疽门主论
- 痈门主论
- 脾痈门主论
- 臂痈门主论
- 骨蝼疽门主论
- 垂臂发门主论
- 痈门主论
- 石榴疽门主论
- 冬瓜串门主论
- 陈肝疮门主论
- 蝼蛄串门主论
- 肘后毒门主论
- 肘痈门主论
- 手足鱼脐疮门主论
- 腕痈门主论
- 兑疽门主论
- 疮门主论
- 筋疽门主论
- 脉骨疔门主论
- 五指所属脏腑穴道图说
- 旋指疳门主论
- 代指门主论
- 天蛇毒门主论
- 蛇节疔门主论
- 蛇眼疔门主论
- 蛇背疔门主论
- 蜣螂蛀门主论
- 鳅肚疔门主论
- 冲要节门主论
- 红茧疔门主论
- 瘭疽门主论
- 手指怪证门主论
- 丫痈门主论
- 虎丫毒门主论
- 手心毒门主论
- 鹅掌风门主论
- 马蚁窝门主论
- 酸痛门主论
- 手足破裂门主论
- 手发背门主论
- 卷二十 胸膺脐腹部
- 甘疽门主论
- 胸发门主论
- 肺疽门主论
- 膻中疽门主论
- 井疽门主论
- 心漏门主论
- 赤膈类伤寒门主论
- 小儿龟胸门主论
- 脾发疽门主论
- 胸前蜂窠发门主论
- 枯筋箭门主论
- 乳痈门主论
- 乳头破裂门主论
- 乳衄门主论
- 乳汁自流不禁门主论
- 乳疳门主论
- 乳痞门主论
- 乳岩门主论
- 乳少门主论
- 回乳门主论
- 腕疽门主论
- 血胤疮门主论
- 传心疽门主论
- 胁痛门主论
- 胁疽门主论
- 内发丹毒门主论
- 侠荧疽门主论
- 骨羡疮门主论
- 黄瓜痈门主论
- 腰带痈门主论
- 幽痈门主论
- 中脘疽门主论
- 赫痈门主论
- 小儿脐汁不干门主论
- 小儿脐风门主论
- 脐突门主论
- 烂脐门主论
- 脐中出血门主论
- 脐上疽门主论
- 脐痈门主论
- 脐漏门主论
- 肚痈门主论
- 小腹痈门主论
- 缓疽门主论
- 卷二十一 内痈部
- 卷二十二 脑背部
- 脑疽门主论
- 发际疽门主论
- 后脑发门主论
- 头后蜂窝疽门主论
- 夭疽锐毒门主论
- 耳下石疽门主论
- 项门痈门主论
- 项上肉龟疮门主论
- 失荣证门主论
- 天柱疽门主论
- 夭寿疽门主论
- 对口门主论
- 百脉疽门主论
- 肩痈门主论
- 肩疽门主论
- 过肩疽门主论
- 肩井毒门主论
- 担肩门主论
- 上中下三发背门主论
- 对心发门主论
- 莲子蜂窝发门主论
- 两头尖疽门主论
- 瘿瘤发门主论
- 体疽发门主论
- 阴阳疽门主论
- 特疽门主论
- 阴阳二气疽门主论
- 黄瓜疽门主论
- 丹毒发疽门主论
- 酒毒发门主论
- 上搭门主论
- 中搭疽门主论
- 左右搭串门主论
- 瘭疽发门主论
- 禽疽门主论
- 九疽门主论
- 小儿龟背门主论
- 脊缝出虱门主论
- 肉龟疮门主论
- 鼠攒疮门主论
- 渊疽门主论
- 石疽门主论
- 肾俞发门主论
- 对脐发疽门主论
- 环跳疽门主论
- 阴毒门主论
- 无名肿毒门主论
- 卷二十三 后阴部
- 鹳口疽门主论
- 尾闾发门主论
- 臀痈门主论
- 痤痱疮门主论
- 痔疮门主论
- 痔漏门主论
- 脏毒门主论
- 肠风门主论
- 寒火疮门主论
- 脱肛门主论
- 脏头风门主论
- 风疳门主论
- 股阳疽门主论
- 股阴疽门主论
- 骑马痈门主论
- 坐马痈门主论
- 上马痈门主论
- 下马痈门主论
- 涌泉疽门主论
- 穿裆疽门主论
- 悬痈门主论
- 卷二十四 前阴部
- 龟头肿痛门主论
- 阴头痈门主论
- 鱼口便毒横门主论
- 下疳门主论
- 初婚玉茎伤损门主论
- 伤寒瘥后内外疮门主论
- 囊痈门主论
- 肾囊风门主论
- 湿阴疮门主论
- 胞漏疮门主论
- 疝气偏坠门主论
- 阴器部
- 阴吹门主论
- 阴疮门主论
- 阴门主论
- 阴菌门主论
- 阴挺门主论
- 阴痒门主论
- 阴户肿突门主论
- 阴脱门主论
- 产妇阴户伤损门主论
- 阴户交接出血门主论
- 阴户开张门主论
- 女子新嫁阴户痛门主论
- 阴冷门主论
- 卷二十五 腿膝部
- 骨痿疮门主论
- 腿游风门主论
- 肚门痈门主论
- 上水鱼门主论
- 黄鳅痈门主论
- 大腿痈门主论
- 附骨疽门主论
- 多骨疽门主论
- 咬骨疽门主论
- 箕门痈门主论
- 肉蜈蜂门主论
- 玄疽门主论
- 阴疽门主论
- 膝盖痈门主论
- 膝眼毒门主论
- 膝眼风门主论
- 鹤膝风门主论
- 小儿鹤膝门主论
- 人面疮门主论
- 骨槽疽门主论
- 伏兔疽门主论
- 下石疽门主论
- 腿膝缓疽门主论
- 下HT门主论
- 委中毒门主论
- 四弯风门主论
- 流火门主论
- 腓部
- 三里发门主论
- 合阳疽门主论
- 香港脚疮门主论
- 疮门主论
- 血疯疮门主论
- 血槽风门主论
- 湿肿门主论
- 肾脏风疮门主论
- 湿毒流注门主论
- 附阴疽门主论
- 瓜藤缠门主论
- 接骨发门主论
- 黄鳅痈门主论
- 鳝漏门主论
- 青蛇便门主论
- 胫疽门主论
- 鱼肚痈门主论
- 腓疽门主论
- 卷二十六 香港脚部
- 卷二十七 足踝部
- 风疽门主论
- 内踝疽门主论
- 外踝疽门主论
- 穿踝疽门主论
- 驴眼疮门主论
- 足发背门主论
- 足心痈门主论
- 田螺门主论
- 痨疽门主论
- 妇人脚十指油煎门主论
- 脱疽门主论
- 敦疽门主论
- 青蛇头门主论
- 厉痈门主论
- 痼发门主论
- 臭田螺门主论
- 青蛙毒门主论
- 脚丫毒门主论
- 脚丫痒烂门主论
- 甲疽门主论
- 牛程蹇门主论
- 足跟疽门主论
- 流水麻根疮门主论
- 土粟门主论
- 足疔怪病门主论
- 足跟冷疔门主论
- 鸡眼门主论
- 烂皮湿热门主论
- 远行奔走脚上起泡门主论
- 卷二十八 诸风部
- 卷二十九 癞癣部
- 卷三十 幼科诸疮部
- 小儿初生无皮门主论
- 小儿初生遍身鱼泡门主论
- 小儿初生梦生门主论
- 小儿初生黄肿门主论
- 小儿初生谷道不通门主论
- 胎毒门主论
- 胎瘤门主论
- 奶癣疮门主论
- 羊胡疮门主论
- 肥疮门主论
- 黄水疮门主论
- 白蛇串门主论
- 白秃疮门主论
- 赤游丹门主论
- 香瓣疮门主论
- 炼银疮门主论
- 洇尻疮门主论
- 暑痘门主论
- 疖子门主论
- 软脓疖门主论
- 痱疮门主论
- 燕窝疮门主论
- 蓐疮门主论
- 卷三十一 痘疹部(上)
- 论痘疮根源
- 邵慈庵先生秘诀歌
- 面部八卦图诀
- 看面部八卦痘色相克死期诀
- 八卦见标生死诀
- 先天八卦面部神断诀
- 头面部图诀
- 风雷云雨电图诀
- 元亨利贞天五部位决吉凶
- 五脏部位决吉凶
- 断生死秘诀
- 八卦生克预知生死诀
- 验痘出稠密吉凶诀
- 看痘须知五经判断吉凶
- 邵先生看耳筋秘法
- 见标之时一看预定吉凶
- 冯氏小儿面部见点吉凶之图说
- 三关两煞五轴
- 经穴部位诸痘所主
- 五门八枢
- 初见标面部八卦占断吉凶法
- 冯氏总论痘要歌括
- 痘前十八犯(《锦囊》)
- 异痘须知(《锦囊》)
- 五种痘(《锦囊》)
- 异痘诸名(《锦囊》)
- 九不识(《锦囊》)
- 五禁疮(《锦囊》)
- 邵公看痘分五色歌
- 朱氏辨别七晕
- 验苗诀
- 邵公看痘分五形诀
- 邵公看痘分恶五色歌
- 邵公看痘分恶五形诀
- 邵公看痘秘诀
- 邵公定痘有可治不可治诀
- 邵公痘科始终要诀
- 验初发热时吉凶断诀
- 碎金赋
- 卷三十二 痘疹部(中)
- 论发热三朝生死诀
- 论报痘三朝生死诀
- 起胀三朝生死诀
- 灌浆三朝生死诀
- 结靥三朝生死诀
- 邵公治痘秘诀
- 治表热里寒、里热表寒诀
- 五经治法
- 顺险逆三法说
- 荣卫论
- 冯氏诚求心法
- 论时日气血循行略
- 七日五传
- 五脏胎毒所发
- 五善七恶
- 论痘不可妄汗、妄下及宜微汗、微下证
- 论元气不可形质拘
- 论虚实
- 禁忌
- 杂证勿治
- 忌食毒物
- 论避秽气
- 治痘触变歌
- 样痘辨
- 论痘疹子脓泡先后顺逆
- 贼痘门主论
- 闷痘门主论
- 痘疮夹门主论
- 痘疮发泡门主论
- 痘证音哑作呛门主论
- 痘证寒战切牙门主论
- 痘疮惊搐门主论
- 痘疮痒痛门主论
- 痘疮倒靥门主论
- 痘疮外靥门主论
- 看水痘法
- 卷三十三 痘疹部(下)
- 卷三十四 诸疮部(上)
- 卷三十五 诸疮部(下)
- 脓窠疮门主论
- 疥疮门主论
- 薄皮疮门主论
- 肥疮门主论
- 天泡疮门主论
- 翻花疮门主论
- 鸦啖疮门主论
- 黄水疮门主论
- 香瓣疮门主论
- 金丝疮门主论
- 火珠疮门主论
- 热疮门主论
- 寒疮门主论
- 冷疮门主论
- 肉刺毛门主论
- 鱼脊疮门主论
- 赤炎疮门主论
- 癌疮门主论
- 瘭疮门主论
- 日晒疮门主论
- 水渍疮门主论
- 冻疮门主论
- 汗浙疮门主论
- 皴裂疮门主论
- 蜘蛛疮门主论
- 漆疮门主论
- 恶疮门主论
- 顽疮门主论
- 席疮门主论
- 血箭门主论
- 血痣门主论
- 血疳门主论
- 疣门主论
- 千日疮门主论
- 卷三十六 跌打部
- 卷三十七 急救部
- 卷三十八 蛇虎伤部
- 卷三十九 救急部
- 解救砒霜门主论
- 救误服蒙汗药门主论
- 救饮鸩酒毒门主论
- 解误服铅粉门主论
- 验中蛊毒门主论
- 解中断肠草毒门主论
- 解中药毒门主论
- 解服盐卤门主论
- 中饮食毒门主论
- 解烧酒毒门主论
- 救误吞蚂蝗门主论
- 解中瘟牛肉毒门主论
- 解中河豚毒门主论
- 解中鳖毒门主论
- 解中野菌地蕈灵芝毒门主论
- 救六畜瘟疫法
- 卷四十 奇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