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脉证名状二十六种所主病证

《疡医大全》书籍目录

夫脉之大体二十六种,此诊候之纪纲也。细而论之,毫厘少差,举治必远。总而言之,逆从虚实,阴阳而已,两者议之,以要其中,谨于诸家脉法中撮其机要,删去繁芜,载其精义。

浮脉之诊,浮于指下,按之不足,举之有余,再再寻之,状如太过,瞥瞥然见于皮毛间,其主表证,或为风,或为虚。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浮而数者,热也;浮数之脉应发热,其不发热而反恶寒者,疮疽之谓也。

洪脉之诊,似浮而大,按举之则泛泛然满三部,其状如水之洪流,波之涌起,其主血实积热疮肿。论曰∶脉洪大者,疮疽之病进也。如疮疽结脓未成者,宜下之;脓溃之后,脉见洪大,则难治;若自利者,不可救治也。

滑脉之诊,实大相兼,往来流利如珠,按之则累累然滑也,其主或为热,或为虚,此阳脉也。疮疽之病,脓未溃者,宜内消也;脓溃之后,宜托里也;所谓始为热,而继为虚也。

数脉之诊,按之则呼吸之间动及六至,其状似滑而数也。若浮而数,则表热也;沉而数,即里热也。又曰∶诸数为热。仲景曰∶脉数不时见,则生恶疮也。又曰∶肺脉洪数,则生疮也,诊诸疮洪数者,里欲有脓结也。

散脉之诊,似浮而数,按之则散而欲去,举之则大而无力,其主气实而血虚,有表有里。疮肿脓溃之后而烦痛,尚未痊退者,诊其脉洪滑粗散,难治也,以其正气虚而邪气实也。又曰∶肌体沉重,肺脉大而毙,谓浮散者也。

芤脉之诊,似浮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其主血虚,或为失血。疮肿之病,诊得芤脉,脓溃后易治,以其脉病相应也。

长脉之诊,按之得洪大而长,出于本位,其主阳气有余也。伤寒得之,欲汗出自解也。长而缓者,胃脉也,百病皆愈,谓之长则气治也。

牢脉之诊,按之则实大而弦,且沉且浮,而有牢坚之意,若瘰 结肿,诊得牢脉者,不可内消也。

实脉之诊,按举有力而类结曰实。经曰∶邪气甚则实,久病则虚,人得此最忌。

疮疽之人得此,宜急下之,以其邪气与脏腑俱实故也。

弦脉之诊,按之则紧而弦,其似紧者为弦,如按弦而不移,紧如内绳而转动,以此为异。春脉浮弦而平,不时见则为饮为痛,主寒主虚。疮疽论曰∶弦洪相搏,外紧内热,欲发疮疽也。

紧脉之诊,似弦而紧,按之如切绳而转动,其主切痛积癖也。疮肿得之,气血沉涩也,亦主痛也。

涩脉之诊,按之则散而复来,举之则细而不足,脉涩,则气涩也,亦主血虚疮肿。溃后得之无妨也。

短脉之诊,按举则不及本位。《内经》曰∶短则气病,以其无胃气也。诸病脉短,皆难治也;疮肿脉短,真气短也。

细脉之诊,按之则萦萦如蜘蛛之丝而欲绝,举之如无而似有,细而微,其主亡阳。疮肿之病,脉来细而沉时直者,里虚而欲变证也。

微脉之诊,按之则软小而极微,其主虚也。真气复者生,邪气胜者危;疮肿之病溃后,脉微而匀举自差也。

迟脉之诊,按举来迟,呼吸定息,方得三至,其状似缓而稍迟。痼疾得之,则善;新疾得之,则正气虚惫。疮肿得之,溃后自痊。

缓脉之诊,按举似迟而稍疾于迟。仲景曰∶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涩,阴阳同等谓之缓。脉见长缓,百疾自瘳;凡诸疮肿溃后,其脉涩迟缓者,皆易愈,以其脉候相应,是有胃气也。

沉脉之诊,举之不足,按之方见如烂绵,其主邪气在脏也。水气得之则逆,此阴脉也;疮肿得之,邪气深也。

伏脉之诊,比沉而伏,举之则无,按之至骨方得,与沉相类,而邪气益深矣。

虚脉之诊,按之不足,迟大而软,轻举指下豁然而空。经曰∶脉虚则血虚,血虚生寒,阳气不足也。疮肿脉虚,宜托里,和气养血也。

软脉之诊,按之如帛在水中,极软而细,亦谓之濡。其主胃气弱,疮肿得之,补虚排脓托里。

弱脉之诊,似软而极微,来迟而似有。仲景曰∶微弱之脉,绵绵如泻漆之绝。其主血气俱虚,形精不足,大抵疮家沉迟濡弱,皆宜托里。

促脉之诊,按之则去数,来时一止而复来。仲景曰∶阳盛则促,主热蓄于里也,下之则和,疮肿脉促,亦急下之。

结脉之诊,按之则往来迟缓,时一止而复来。仲景曰∶阴盛则结。经曰∶促结则生,代则死。

代脉之诊,按之则往来,动则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曰代脉也。因其止有常数而不忒,如十动一止,虽数十次,皆见于十动之后;如二十动一止,虽数十次,皆见于二十动之后。代者,气衰也,诸病见之不祥。大凡疮肿之病,脉促结者难治,而况是代脉乎!

动脉之诊,见于关上,无头尾,如豆大,厥厥然而动摇者是也。《脉经》曰∶阴阳相搏,故谓之动。动于阳则阳气虚而发厥,动于阴则阴气虚而发热,是阳生于尺而动于寸,阴生于寸而动于尺,不可不辨也。

《脉诀》曰∶气血沉涩脉来紧,身有痛处,即发疮疽之兆。身应发热,脉浮数,人反恶寒,即为疮疽之萌。

张仲景曰∶脉数不时见,则生恶疮。

又曰∶肺脉俱数则生疮。

又曰∶脉实大洪大,初起为病进,已溃为邪气未退。

又曰∶脉沉实沉伏,初起主邪气深伏,难痊,溃为余毒。

又曰∶脉芤、涩、迟、缓,溃后为脉证相应,无妨,若短细则将变证,此六脉宜于溃后,不利于初起。

又曰∶脉浮大浮数,初起为邪正相搏,有余,若促结则非吉兆,此六脉宜于初起,不利于溃后。

朱丹溪曰∶脉数,热也,多兼实,阳证之所由生,若兼虚,后必陷为阴。脉迟,寒也,多兼阴证之所由生,若兼实,后必返为阳。

王肯堂曰∶脉沉实,发热烦躁,外无 赤痛,其邪深在里,宜先疏通,以绝其源。

浮大数, 肿在外,当先托里,恐邪入内。

脉不沉不浮,内外证无,知其在经,当和营卫。

脉数,身无热,内有脓。

脉数,应当发热,而反恶寒,若有痛处,当发痈。

若数脉不时见,当生恶疮。

浮,肿疡为虚为风;溃疡为虚宜补。

洪,肿疡为虚,为热盛,宜宣热拔毒,年壮形实,宜下;溃疡为邪气盛,服药久不退者,难治。

滑,肿疡为热;溃疡为热为虚,为邪气未退。

数,肿疡为病退,为热,数而洪者欲脓。溃疡为难愈,数甚者难治。

散,肿疡为气不收敛,溃疡为痛未退,洪滑大散难治。

芤,肿疡为血虚。溃疡为脉病相应。

长,肿疡宜消退之法。溃疡为易愈,谓长则气治也。

牢,肿疡为邪盛,为欲脓;溃疡为邪气不退。

实,肿疡为邪气太盛;溃疡为邪不退,为实,缓豁大者为虚。

弦,肿疡为痛,为欲脓;弦洪相搏,外紧内热,为疽发也;溃疡为血虚、为痛。

紧,肿疡浮而紧,发热恶寒,或有痛处,是为痈疽;溃疡主气血沉涩,为痛,为有外寒。

涩,肿疡为气实,为气滞,溃疡为血虚,为脉病相应。

短,肿疡为元气不足;溃疡为大虚,宜补。

微,肿疡为虚,服药渐充者佳;溃疡为虚,若微而匀者,为脉病相应。

迟,肿疡为寒为虚,尺迟为血少;溃疡为虚,为气血不能滋荣于疮,为有外寒。

缓,肿疡为可治,大而缓为虚;溃疡缓而涩者愈;以其病脉相应,及胃气充也。

沉,肿疡为邪气深。溃疡为遗毒在内,寸沉为胸有痰。

伏,肿疡为阴中伏阳邪;溃疡为阳伏阴中,为内蚀,为流注浸淫,难治。

虚,肿疡便宜补而内托;溃疡脓既泄,宜大补血气。

弱,肿疡为元气不足,宜内补托里。

结,肿疡为邪气结;溃疡渐匀则愈,不调则危。

促,肿疡为热,为病进;溃疡为热不减,渐进则死,渐退则生。

代,肿疡为气血败坏,元气损伤;溃疡为元气竭绝。

薛立斋曰∶谨按脉者,人身之造化,病机之外见,医家之准绳,不可不精究而熟察;至于太溪、冲阳,又为诊法之要,生死之机也。故十二经脉皆系于生气,气乃人之根本,寸口脉平而死者,生气独绝于内也。《难经》云∶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上部无脉,下部有脉,难困无能为害,是脉有根本,人有元气也。

夫人受气于谷,乃传于脏腑,清者为荣,浊者为卫,荣行脉中,卫行脉外,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周流一身,昼夜各有常度,其不相应者,病也。病至于甚,脉道乃乖,抑尝治雀啄屋漏之类,若因药饵克伐所致,急用参 归术姜附之剂,多有复生者,不可遂弃而不治也。

又曰∶痈疽未溃而脉先弱者,何以收敛。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疡医大全》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疡医大全》书籍目录
  1. 论脉证名状二十六种所主病证《疡医大全》
  2. 论脉证《刘河间伤寒医鉴》
  3. 论脉证名状二十六种所主病证《外科精义》
  4. 论脉要《华佗神方》
  5. 论脉之部位及其现状《重订囊秘喉书》
  6. 论脉诀合河图洛书《脉诀乳海》
  7. 论闷证《温热经纬》
  8. 论脉诀《中风论》
  9. 论命门之火不可偏诊于右尺《质疑录》
  10. 论脉紧要诸条《冯氏锦囊秘录》
  11. 论目不能远视为阴气不足《原机启微》
  12. 论脉候法《外台秘要》
  13. 论目昏赤肿翳膜皆属于热《原机启微》
  14. 论脉次第《阴证略例》
  15. 论目疾分三因《原机启微》
  16. 论脉病外内证诀《华佗神方》
  17. 论目疾宜出血最急《原机启微》
  18. 论脉《虚损启微》
  19. 论目为血脉之宗《原机启微》
  20. 论脉《景岳全书》
  21. 论男女各由百脉齐到《济阴纲目》
  22. 论脉《景岳全书》
  23. 论男女精血盛衰《济阴纲目》
  24. 论麻子《苏沈良方》
  25. 论男女五脏腑十二经图说二百二十八法《针灸神书》
  26. 论麻疹属腑治法《冯氏锦囊秘录》
  27. 论南北政《古今医统大全》
  28. 论瘰治法《外科精义》
  29. 论南烛草木《苏沈良方》
  30. 论瘰《外科枢要》
  31. 论难产由于安逸气滞《济阴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