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症
消有三消之分,饮水多而小便少为上消;食谷多而大便坚为中消;饮一溲一小便如膏为下消(上中二消属热,下消属寒)。前贤治法,上消用人参白虎汤,中消用调胃承气汤,下消用肾气丸。其实皆津液干枯病,故赵养葵先生谓,凡大渴大燥无分冲下用大剂六味地黄汤加肉桂、五味(名加减八味丸),连剂频进饮,渴自止。白虎承气皆非所宜,此赵论虽变古人成法,其中实有妙义。盖人之灌溉,一身全赖两肾中水火,少火能生气,则真水自升,而渴自止(加肉桂正所以温动少火,前贤治下消用肾气丸者即此意),然临症总贵因脉变通。上消轻,多先拟清燥法。
大麦冬五钱,连心 大天冬三钱 白粳米四钱 大生地五钱 雪梨干八钱
乌梅肉四分加生蜜冲服。渴仍照方频进,蜜不拘多少,与乌梅酸甜合病者口味为妙,酸甘盖取其化阴。
服三四剂仍渴,倘脉洪大而数,喜冷饮者,加石膏、知母。仍渴再加黄连、甘草。脉沉弱而迟喜热饮者(拟方不合),宜遵养葵法(或肾气丸)。中消用调胃承气汤合四物汤(或去芎硝,君以石膏)。下消宜肾气丸。若骨瘦腿疼宜知柏八味加杜仲、人参、天冬、五味。

- 消渴症《评琴书屋医略》
- 消渴证治《幼幼集成》
- 消渴治法《医宗金鉴》
- 消渴者无火不生《医学传心录》
- 消渴治法《杂病心法要诀》
- 消渴亦有属寒辨《叶选医衡》
- 消渴治法并方《卫生宝鉴》
- 消渴一《金匮悬解》
- 消渴总括《医宗金鉴》
- 消渴续论《医门法律》
- 消渴总括《杂病心法要诀》
- 消渴叙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消块丸《冯氏锦囊秘录》
- 消渴泄泻《金匮钩玄》
- 消疬《中医词典》
- 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脉证九条、方六首)《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 消瘤碧玉散《重楼玉钥》
- 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金匮玉函要略述义》
- 消瘤膏《急救广生集》
- 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
- 消瘤散《外科传薪集》
- 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医宗金鉴》
- 消芦散《重楼玉钥》
- 消渴小便利淋《医宗金鉴》
- 消瘰膏《医学衷中参西录》
- 消渴小便不利十二《金匮悬解》
- 消瘰丸《医学衷中参西录》
- 消渴小便不利十《金匮悬解》
- 消瘰丸《医学心悟》
-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治《金匮要略心典》
- 消瘰丸奇效方《喉舌备要秘旨》
《评琴书屋医略》
- 《评琴书屋医略》提要
- 自叙
- 凡例
- 序
- 附诗并各题赠
- 卷一
- 卷二
- 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