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血

《评琴书屋医略》书籍目录

有内因外因,究竟因于内而七情饥饱劳力所伤者尤多,攻补温寒,须凭脉证,兹先就阴弱阳亢者,拟一方,后参末议。

生地八钱  干茅根四钱  旧黑栀一钱大天冬三钱,  茜草根一钱  细甘草五钱

加生柏叶二三钱鲜藕节三个同煎。

服一二剂,倘仍频吐不止,再加生莲叶三四钱,生艾叶二三钱,炮姜五六分,童便一二杯,冲服。或用田三七末。六七分,调入。如脉数热甚,加犀角黄柏丹皮。倘症轻者,旱莲、女贞黑豆皮、浮小麦、麦仁、麦冬、桑寄、知母,可任加。如无外感,鳖甲龟版元参牛膝秋石皆可酌用。若咳胸胁引痛者,加冬瓜仁、生薏米、苏子降香以降络,桃仁红花、以活络。吐血先见胸痛,血黑成块者,此为瘀血,加桃仁、丹皮、香附醋炒,大黄治之(皆去甘草)。然此特初患治法,高鼓峰云:血症久,古人多以胃药收功。如乌药沉香炮姜大枣,此虚家神剂也。倪漱山亦云:七情内伤,脾胃先病(故多见恶心),固元汤归脾汤补中益气汤等法必不可少。而吾见患此症者,医不轻用,补病家尤畏。夫补以至愈后,或数月而复发,或一年而复发,卒至缠绵而莫救者,多矣。亦由其元气已亏,营血未能安常,而循行经络也。余于见信者,虽属热症,以清凉奏功,继主育阴和阳,亦必佐以固本培元之法,如生脉六味、生脉四君与左归饮加参归等,更用归脾丸原方,或遵鼓峰法加减蜜小丸常服。守此法调养,以至于康健胜常,血水不发者,指不胜屈。肯堂于火症血稍止即用龟版、首乌、地榆加入四物汤治之,鼓峰用六君加当归治之,或加黄耆,谓参耆以回其气,气回血自循行经络,或用重料六味左归等饮于水中养木,亦必加人参,谓使气自阴生也。又芊绿引《仁斋直指》云:凡气虚挟寒,阴阳不能相守,血亦妄行,宜理中汤木香当归(姜炮黑),血得暖自循行经络。沈修园亦谓,凡吐血服寒凉及滋润药益甚,而望其形色有寒冷象者,是阳虚阴走,亦主理中汤木香乌药,或木香、当归。要之,所因不一,亦难尽述,欲通变达权,温清各当,当于本门所载博览之。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评琴书屋医略》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评琴书屋医略》书籍目录
  1. 吐血《评琴书屋医略》
  2. 吐血《医学集成》
  3. 吐血《中医名词词典》
  4. 吐续法《医学纲目》
  5. 吐血《千金翼方》
  6. 吐泻原由症治《幼科释谜》
  7. 吐血《千金翼方》
  8. 吐泻心腹痛《幼科释谜》
  9. 吐血《圣济总录》
  10. 吐泻述要《儿科要略》
  11. 吐血《四圣心源》
  12. 吐泻生风《中医词典》
  13. 吐血《傅青主男科》
  14. 吐泻门要药《冯氏锦囊秘录》
  15. 吐血《中医词典》
  16. 吐泻门(霍乱、水泄、脾泻、肾泻)《古今名医汇粹》
  17. 吐血《慎疾刍言》
  18. 吐泻门(附食积伤食)《丹台玉案》
  19. 吐血《备急千金要方》
  20. 吐泻门《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21. 吐血《伤寒捷诀》
  22. 吐泻门《幼科切要》
  23. 吐血《医学纲目》
  24. 吐泻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25. 吐血《医学纲目》
  26. 吐泻痢疟《卫生易简方》
  27. 吐血《医宗金鉴》
  28. 吐泻痢疾《卫生宝鉴》
  29. 吐血《医宗金鉴》
  30. 吐泻及蛔《续名医类案》
  31. 吐血《幼幼新书》

《评琴书屋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