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金匮玉函要略述义》书籍目录

小便利。徐。沈。周。尤。朱。作小便不利。宜从。)

寸口脉浮而迟。

按巢源。以此条。收之虚劳候中。可以确金鉴说矣。

趺阳脉浮而数。

证治要诀曰。中消消脾。脾气热燥。饮食倍常。皆消为小便。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

〔余述〕按本篇之叙真消渴。仅此二证。即消中与下消也。古今录验。虽分为三。其实亦不过脾肾二脏之病已。渴之为候。必自胃热。而上焦之热。必止咽燥。所谓口燥不渴者。皆为膈有热。而胃无热者言。然则仲景不及上消者。其意殆可见也。迄至宋金诸哲。以三消配之三焦。(卫生家宝。简易方。直指方。保命集等。是也。)近日和田泰纯。尝疑其说。不能无理。但内经有肺消膈消之名。而厥阴病。既有消渴。盖为胃津竭乏。遂及胸膛者。乃不得言必无上消证。不敢臆定。以俟识者。

渴欲饮水不止者。

〔沈〕此亦非真消渴也。

按尤氏曰。热渴饮水。水入不能消其热。而反为热所消。故渴不止。文蛤味咸性寒。寒能除热。咸能润下。用以折炎上之势。而除热渴之疾也。此亦一说。姑存之。小便不利者。有水气

按朱氏以为上焦有热。下焦有寒。因渴而小便不利。误矣。此证之渴。即下焦蓄水。而升腾之气液失常之所致。栝蒌根。不啻生津液。亦能行水气。观柴胡桂枝干姜汤。(此方治饮结。说见伤寒论述义。)及牡蛎泽泻散。而可见也。此方用治小便闭。宜用肾气丸。而其人厌泥恋者甚验。危氏得效方。附子散。治小便不通。两尺脉俱沉微。乃阴虚故也。

用绵附子泽泻。各一两。灯心七茎。水煎服。亦此意也。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

按此条。既出阳明篇中。则犹是。似非真消渴。然以为中消证治。亦所无妨。

猪苓汤

猪苓(去皮) 茯苓 阿胶 滑石 泽泻(各一两)

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按此方。辑义偶脱。今照原本录补。)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金匮玉函要略述义》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金匮玉函要略述义》书籍目录
  1. 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金匮玉函要略述义》
  2. 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
  3. 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脉证九条、方六首)《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4. 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医宗金鉴》
  5. 消渴泄泻《金匮钩玄》
  6. 消渴小便利淋《医宗金鉴》
  7. 消渴叙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8. 消渴小便不利十二《金匮悬解》
  9. 消渴续论《医门法律》
  10. 消渴小便不利十《金匮悬解》
  11. 消渴一《金匮悬解》
  12.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治《金匮要略心典》
  13. 消渴亦有属寒辨《叶选医衡》
  14.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治《金匮要略浅注》
  15. 消渴者无火不生《医学传心录》
  16.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治《金匮玉函经二注》
  17. 消渴证治《幼幼集成》
  18.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治《高注金匮要略》
  19. 消渴症《评琴书屋医略》
  20.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方论》
  21. 消渴治法《医宗金鉴》
  22. 消渴小便不利淋《金匮悬解》
  23. 消渴治法《杂病心法要诀》
  24. 消渴小便不利九《金匮悬解》
  25. 消渴治法并方《卫生宝鉴》
  26. 消渴小便白浊《圣济总录》
  27. 消渴总括《医宗金鉴》
  28. 消渴统论《金匮翼》
  29. 消渴总括《杂病心法要诀》
  30. 消渴统论《圣济总录》
  31. 消块丸《冯氏锦囊秘录》

《金匮玉函要略述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