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证治

《幼幼集成》书籍目录

经曰∶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又曰∶二阳结,谓之消。夫消渴者,枯燥之病也。凡渴而多饮为上消,肺热也;多食善饥为中消,胃热也;渴而小便数,膏浊不禁为下消,肾热也。虽为火盛水衰之证,然由虚热者多,实热者少。若作有余治之,误之甚矣。

始而心肺消渴,脾胃消中,或肾虚消浊;传染日久,即肠胃合消,五脏干燥,精神倦怠,以致消瘦四肢,将为不起之候。初起治之得法,必不至是。

一、消渴,由心火动而消上,上消乎心,移热于肺,渴饮茶水,饮水又渴,名曰上消。小便最多,由其水不能停,所以饮水无厌。若饮一溲一者,可治;饮一溲二者,不可治。宜莲花饮为主,次以生津四物汤滋其阴,庶几有济。

一、消肌,脾火动而消中,中消于脾,移热于胃,喜多食,食无足时,小便色黄,各曰中消。宜人参白虎,清胃保中。

一、消浊,乃上消之传变。肺胃之热久不清,乃致动而消肾,移热于膀胱,小便混浊,色如膏脂,名曰下消。宜加味地黄汤,滋其真阴,久服可愈。

以上渴证,初起者,宜用前法。倘日久不愈,津液枯焦,其渴愈甚。若仍用黄连花粉苦寒之类,未有不致危殆者,惟七味白术散对证之药,放胆用之,非此不愈。

【入方】

莲花 治上消口渴,饮水不休。

莲须干葛 白云苓 大生地(以上各一钱) 真雅连 天花粉 官拣参 北五味知母 炙甘草淡竹叶(以上各五分)

灯心十茎,水煎,热服。

生津四物汤 治上消,已服莲花饮后,用此。

白归身 大生地 杭白芍知母麦冬 官拣参(以上各一钱) 正川芎 正雅连 天花川黄柏甘草(以上各五分) 肥乌梅(一粒)

灯芯十茎,水煎,热服。

人参白虎汤 治中消,消谷易饥,食无厌足。

官拣参(一钱) 熟石膏(二钱) 净知母(一钱五分) 炙甘草(一钱)

加晚粳米一两为引,水煎,以米熟为度,澄清热服。

加味地黄汤 治下消,小便混浊,色如膏脂。

大怀地(二钱) 正怀山(一钱五分) 山茱肉(一钱二分) 宣泽泻(六分) 粉丹皮(一钱) 白云苓(一钱二分) 建莲肉(七分) 净知母(五分) 芡实米(一钱) 大麦冬(一钱) 北五味(十四粒)

净水浓煎,清晨空心服。

七味白术散 治小儿久病消渴,口干不止,惟此最神,放胆用之。方见卷三泄泻门。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幼幼集成》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幼幼集成》书籍目录
  1. 消渴证治《幼幼集成》
  2. 消渴者无火不生《医学传心录》
  3. 消渴症《评琴书屋医略》
  4. 消渴亦有属寒辨《叶选医衡》
  5. 消渴治法《医宗金鉴》
  6. 消渴一《金匮悬解》
  7. 消渴治法《杂病心法要诀》
  8. 消渴续论《医门法律》
  9. 消渴治法并方《卫生宝鉴》
  10. 消渴叙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11. 消渴总括《医宗金鉴》
  12. 消渴泄泻《金匮钩玄》
  13. 消渴总括《杂病心法要诀》
  14. 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脉证九条、方六首)《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15. 消块丸《冯氏锦囊秘录》
  16. 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金匮玉函要略述义》
  17. 消疬《中医词典》
  18. 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
  19. 消瘤碧玉散《重楼玉钥》
  20. 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医宗金鉴》
  21. 消瘤膏《急救广生集》
  22. 消渴小便利淋《医宗金鉴》
  23. 消瘤散《外科传薪集》
  24. 消渴小便不利十二《金匮悬解》
  25. 消芦散《重楼玉钥》
  26. 消渴小便不利十《金匮悬解》
  27. 消瘰膏《医学衷中参西录》
  28.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治《金匮要略心典》
  29. 消瘰丸《医学衷中参西录》
  30.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治《金匮要略浅注》
  31. 消瘰丸《医学心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