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度第十七

《黄帝内经·灵枢》书籍目录

黄帝曰:愿闻脉度。岐伯答曰:手之六阳,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阴,从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之六阳,从足上至头,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阴,从足至胸中,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蹻脉从足至目,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脉、任脉,各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气之大经隧也。

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盛而血者疾诛之,盛者泻之,虚者饮药以补之。五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腑不合则留为。故邪在腑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气盛矣。阳气太盛,则阴不利,阴脉不利则血留之,血留之则阴气盛矣。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曰关。阳气太盛,则阴气弗能荣也,故曰格。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也。

黄帝曰:蹻脉安起安止,何气荣水?岐伯答曰:蹻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蹻而上行,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气不荣,则目不合。

黄帝曰:气独行五脏,不荣六腑,何也?岐伯答曰: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

黄帝曰:蹻脉有阴阳,何脉当其数?岐伯曰: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当数者为阴,其不当数者为络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黄帝内经·灵枢》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黄帝内经·灵枢》书籍目录
  1. 脉度《黄帝内经·灵枢》
  2. 脉动篇《外经微言》
  3. 脉度《黄帝内经太素》
  4. 脉定至数《医学集成》
  5. 脉度《中医名词词典》
  6. 脉定权衡《医学集成》
  7. 脉度《灵枢悬解》
  8. 脉癫疾《中医词典》
  9. 脉度《中医词典》
  10. 脉的原理《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11. 脉度《类经》
  12. 脉当有神《此事难知》
  13. 脉度《针灸甲乙经》
  14. 脉大必痛进说《古今医统大全》
  15. 脉度《内经评文》
  16. 脉大必病进论《脉诀刊误》
  17. 脉法《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18. 脉大必病进论《格致余论》
  19. 脉法《景岳全书》
  20. 脉促发厥证十三 厥阴十四《伤寒悬解》
  21. 脉法《中医词典》
  22. 脉从四时《中医词典》
  23. 脉法《颅囟经》
  24. 脉刺《针灸素难要旨》
  25. 脉法《内府秘传经验女科》
  26. 脉冲式超短波疗法《理疗学》
  27. 脉法《幼幼新书》
  28. 脉冲电流的作用《中医刺灸》
  29. 脉法《医述》
  30. 脉迟发黄证二十九 阳明八十《伤寒悬解》
  31. 脉法《医述》

《黄帝内经·灵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