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论疾诊尺第七十四

《黄帝内经·灵枢》书籍目录

黄帝问岐伯曰:余欲无视色持脉,独调其尺,以言其病,从外知内,为之奈何?岐伯曰:审其尺之缓急小大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

视人之目窠上微,如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咳,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风水肤胀也。

尺肤滑,其淖泽者,风也。尺肉弱者,解并,安卧脱肉者,寒热,不治。尺肤滑而泽脂者,风也。尺肤涩者,风痹也。尺肤麤如枯鱼之鳞者,水泆饮也。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其脉甚而滑者,病且出也。尺肤寒,其脉小者,泄、少气。尺肤炬然,先热后寒者,寒热也;尺肤先寒,久大之而热者,亦寒热也。

肘所独热者,腰以上热;手所独热者,腰以下热。肘前独热者,膺前热;肘后独热者,肩背热。臂中独热者,腰腹热;肘后麤以下三四寸热者,肠中有虫。掌中热者,腹中热;掌中寒者,腹中寒。鱼上白肉有青血脉者,胃中有寒。

尺炬然热,人迎大者,当本血;尺坚大,脉小甚,少气,免有加,立死。

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黄在脾,黑在肾。黄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

目痛,赤脉从上下者,太阳病;从下上者,阳明病;从外走内者,少阳病。

诊寒热,赤脉上下至瞳子,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一岁半死;见二脉,二岁死;见二脉半,二岁半死;见三脉,三岁死。

龋齿痛,按其阳之来,有过者独热,在左左热,在右右热,在上上热,在下下热。

诊血脉者,多赤多热,多青多痛,多黑为久痹,多赤、多黑、多青皆见者,寒热。

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安卧小便黄赤,脉小而涩者不嗜食。

人病,其寸口之脉,与人迎之脉小大等,及其浮沉等者,病难已也。

女子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

婴儿病,其头毛皆逆上者必死。耳间青脉起者掣痛。大便赤瓣飧泄,脉小者,手足寒,难已;飧泄,脉小,手足温,泄易也。

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

故曰:冬伤于寒,春生病热;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肠僻,夏伤于暑,秋生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是谓四时之序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黄帝内经·灵枢》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黄帝内经·灵枢》书籍目录
  1. 论疾诊尺《黄帝内经·灵枢》
  2. 论积热证候《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 论疾诊尺《灵枢悬解》
  4. 论积聚瘕杂虫《华佗神方》
  5. 论疾诊尺《内经评文》
  6. 论鸡舌香《苏沈良方》
  7. 论纪运(平气)《古今医统大全》
  8. 论藿乱症《评琴书屋医略》
  9. 论忌避《痰火点雪》
  10. 论霍乱治法《医学衷中参西录》
  11. 论忌食《痰火点雪》
  12. 论霍乱《刘河间伤寒医鉴》
  13. 论忌食《针灸大全》
  14. 论火热二门《儒门事亲》
  15. 论稷米《苏沈良方》
  16. 论火法《华佗神方》
  17. 论加味十全汤《外科理例》
  18. 论火不归原治法《医学衷中参西录》
  19. 论肩背臀《冯氏锦囊秘录》
  20. 论蛔《原要论》
  21. 论煎药必得其法《疡医大全》
  22. 论黄湛侯吐血暴证治验《寓意草》
  23. 论见血无寒《质疑录》
  24. 论黄胆有内伤外感及内伤外感之兼证并详治法《医学衷中参西录》
  25. 论江冲寰先生足患治法《寓意草》
  26. 论槐花酒《外科理例》
  27. 论将护忌慎法《外科精义》
  28. 论滑脉《伤寒发微论》
  29. 论将息法《疡医大全》
  30. 论胡麻《苏沈良方》
  31. 论交骨不开《济阴纲目》

《黄帝内经·灵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