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子仁丸方
麻子仁二升(甘平) 芍药半斤(酸平) 枳实半斤(炙,苦寒) 大黄一斤(去皮,苦寒) 厚朴一斤(炙,去皮,苦温) 杏仁一斤(去皮尖,熬,别作脂,甘温)
右六味,为末,炼蜜为丸,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二服,渐加,以知为度。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发热,阳明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
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胁热而便脓血也。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伤寒身黄发热者,栀子蘖皮汤主之。
栀子蘖皮汤方
栀子一十五个(苦寒) 甘草一两(甘平) 黄蘖二两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 麻子仁丸方《伤寒论》
- 麻子仁丸方《医宗金鉴》
- 麻子仁丸证《经方实验录》
- 麻子仁丸方《伤寒杂病论》
- 麻子仁粥《医学入门》
- 麻子仁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麻子汤《备急千金要方》
- 麻子仁丸《备急千金要方》
- 麻子汤《备急千金要方》
- 麻子仁《药征续编》
- 麻子汤《备急千金要方》
- 麻子仁《本经逢原》
- 麻子小豆汤《备急千金要方》
- 麻子酒《备急千金要方》
- 麻子中人《吴普本草》
- 麻子酒《备急千金要方》
- 麻子粥《饮膳正要》
- 麻子丁《中医词典》
- 麻子粥《医学入门》
- 麻子《名医别录》
- 麻子粥《医学入门》
- 麻子《千金翼方》
- 麻子粥《食疗方》
- 麻症齁(鼻合)(hōuhē侯呵)《中医词典》
- 麻醉对应激反应和代谢的影响《临床营养学》
- 麻症干渴发热论《原要论》
- 麻醉及切口选择《临床肝移植》
- 麻症补论《麻科活人全书》
- 麻醉浓度《实验动物科学》
- 麻证燥痒《中医词典》
- 麻醉品成瘾《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伤寒论》
- 序
- 卷第一
- 卷第二
- 卷第三
- 卷第四
- 卷第五
- 卷第六
- 卷第七
- 卷第八
- 卷第九
- 卷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