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
瘴病之脉.不可不细察.假如其脉沉细而迟.此元气虚寒之脉外症.虽见纯阳.当急用沉附等药.苟误投以寒剂.其逝即在顷刻.正所谓承气入胃.阴盛乃亡也.在伤寒.阳症见阴脉.为必死之症.
瘴疟为上热下寒.外热内寒之病.阳症见阳脉为真病脉.见有胃气者反为易治.万不失一.
如其脉弦带数.六七至有力而不散大.此元气不虚寒.外症无阴症.具于隐微之中.只宜正气散.和解汤等药.苟误投以姜附亦难收功.正所谓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或间有阴症.见有阳脉.亦不宜例用姜附.且与和解正气.守之若苦寒之药.不可以脉见阳而妄用也.
如其脉洪大无伦.七八至按之鼓指者.或无力者.此元阳气尽泄于外之脉.不可谓之阳脉.盖脉只以六七至为数为热.若七八至为元气已飞越.而邪气独盛.正不胜邪.故见是脉.以浮而无力为洪.若洪大通筋似指则为元气不固于内.反泄于外.故见是脉.正内经.所谓脉大为虚是也.鼓指者.更虚于无力.二脉兼见.似内伤火不归经之症.方书谓龙雷之火.其外症决见大热之病.细察之必有阴症.具于隐微之中.急宜用姜附等大热之药.冷冻饮料之.其效可必.倘误投凉药.祸如反掌.在他症脉至七八至.为七极八脱.决死之脉.在瘴疟如治以法者.永保无虞.
如脉代而不散者.当问大便如溲.小便调为元气不足.宜参附之剂补之.元气实.代脉去矣.
若数日未更衣.更宜和解正气.使大便利.黑屎去.则代脉去矣.若代而兼散.则为不治之脉.
如脉瘴作时.七八至.温中固下.正气和解后.热退去时.一呼一吸只来二至.在他症为二败必死之脉.在瘴疟为邪气尽退.正气将复之脉.其外症决见浑身冰冷.困倦乏力.惟口中所出之气略温.或大汗如雨.恶寒之极.斯时惟宜调养.内服补脾之药.一日则前症俱退.二三日脉复.四五至矣.

- 脉《瘴疟指南》
- 脉《友渔斋医话》
- 脉案图式《脉诀汇辨》
- 脉《丹溪手镜》
- 脉暴出《中医名词词典》
- 脉《冷庐医话》
- 脉暴出《中医词典》
- 脉《医碥》
- 脉痹《中医名词词典》
- 脉《中医词典》
- 脉痹《中医词典》
- 脉《傅青主男科》
- 脉辨男女歌《竹林女科证治》
- 脉《中医名词词典》
- 脉辨生死《寿世保元》
- 卖子木《本草图经》
- 脉辨至数《诊家正眼》
- 卖子木《证类本草》
- 脉病机要《药鉴》
- 卖子木《新修本草》
- 脉病逆顺《古今医统大全》
- 卖子木《千金翼方》
- 脉病逆顺《轩岐救正论》
- 卖子木《雷公炮炙论》
- 脉病逆顺论《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 卖药所《中医词典》
- 脉病外内证决论《中藏经》
- 卖药人《趣味中医》
- 脉搏《物理诊断学》
- 麦滋林-S治疗慢性胃炎并幽门螺杆菌感染观察《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 脉搏《现代院外急救手册》
《瘴疟指南》
- 作者:郑全望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自序
- 卷上 辨证
- 卷上 辨药
- 卷下
- 正气方
- 和解方
- 温中方
- 温中固下方
- 镇下方
- 断瘴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