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药
南方之地.其气不正.阴常盛.春夏多寒.阳恒泄.秋冬多热.阳外而阴内.阳浮而阴闭.故人得病多内寒外热.下寒上热.医者不察.概用升阳发表等药.致病者痰滞神昏.而不知人.服多者气逆.哕而汗出即逝.盖瘴病之作.秋冬为多.人之阳气.春升夏浮.秋降冬藏.秋冬热.是行夏浮之令.而秋冬之令不行.阳气之不降也明矣.阳气不降.则中下二焦空虚而寒.大法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则逆之.知此者急使阳气下降.及温中之不暇.而况敢用升浮凉药以犯逆时之戒乎.凡升阳之药.味辛性凉.味辛便能散真气.性凉非脾胃虚寒所宜.因其升.故心肺之阳不降.所以神愈昏不知人.因其散气.故中气愈虚.不能运痰.所以痰滞.因其性凉.脾胃愈寒.所以发哕.因其发汗.故汗一出翻然作冷.上焦几微之间.气随汗而出.所以即逝.议论至此.治瘴者.岂可以升阳风药而妄用之哉.所谓升阳风药者.如升麻.防风.荆芥.羌活.独活.前胡.薄荷.天麻.蔓荆.葛根.细辛.白芷.川芎.紫苏之属是也.余观今之医瘴者.不识其端.妄以头痛发热.身痛口渴.为时行寒疫.用败毒散及升阳散火汤二三服.则痰滞不语.目瞪口噤.元气素实者.热退时此症亦退而苏.热来时其症复来.此时急宜温中利痰.用治瘴正法.多有得生者.若元气虚.服三四服即变 瘴.七日外竟成大梦.又有一等元气极实者.服前药亦不痰滞.亦不变 .止是热不退.直至十四日内热微时.方作哕而逝.此等变症不惟败毒散火汤.虽参苏饮变症亦如此.

- 升药《瘴疟指南》
- 升阳燥湿汤《仁术便览》
- 升药加减《经验麻科》
- 升阳益胃汤《医方论》
- 升药良方《经验麻科》
- 升阳益胃汤《脾胃论》
- 升药所忌《医门补要》
- 升阳益胃汤《仁术便览》
- 升阴法《针灸神书》
- 升阳益胃汤《仁术便览》
- 升元口诀《女丹合编选注》
- 升阳益胃汤《医方考》
- 升治法《石室秘录》
- 升阳益胃汤《医方考》
- 生《中医词典》
- 升阳益胃汤《目经大成》
- 生白痂切护勿触论《外科精要》
- 升阳益胃汤《医述》
- 生斑舌《敖氏伤寒金镜录》
- 升阳益胃汤《删补名医方论》
- 生菜《本草从新》
- 升阳益胃汤《医宗金鉴》
- 生菜《药性切用》
- 升阳益胃汤《内外伤辨》
- 生产保母子神方《回生集》
- 升阳益胃《汤头歌诀》
- 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预防医学》
- 升阳益胃《中医词典》
- 生产环境监测《预防医学》
- 升阳抑火汤《仁术便览》
- 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预防医学》
《瘴疟指南》
- 作者:郑全望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自序
- 卷上 辨证
- 卷上 辨药
- 卷下
- 正气方
- 和解方
- 温中方
- 温中固下方
- 镇下方
- 断瘴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