瘴疟伤寒辨

《瘴疟指南》书籍目录

伤寒邪之症与瘴疟.俱有寒热.医者尽以瘴疟作伤寒.率用汗吐下之法治之.其枉死者.不可胜计.由其不辨寒热症候耳.今细分之.经曰.冬伤于寒.春必病瘟.冬若即病.谓之伤寒.不即病至春变为瘟病.至夏变为热病.其病也.多自太阳经始.故发热恶寒头痛脊强无汗.口中和而不恶.食脉浮紧.为伤寒.或恶风自汗.而脉浮缓.为伤风.其热无退时.若传经或传阳明经.则有目痛鼻干不得眠脉长之症.或传少阳经.则有耳聋胁痛.口苦呕吐.舌白苔脉弦之症.若传阳明腑病为入里.舌苔黄口渴.心烦舌干.不恶寒反恶热.扬掷手足.揭去衣被.狂言谵语.脉洪数内实之证.宜用下剂.下迟则入阴经.方舌黑大.凡伤寒之热.全不间断.直至传入里.下后方罢.经曰.夏伤于暑.秋必 疟.夏暑汗不出.秋成风疟.是知疟之发.多因于暑.故发瘴之地.四时常似夏.其病也无传经.若是冷瘴.则有恶寒发热.头痛脚弱腰重.口中不和.呕吐或不呕吐.脉弦带数.一呼一吸.脉来六至.或七至八至.或先寒后热.或先热后寒.方其寒也.脉则沉迟而伏.及其热也.脉则六至七至.而弦洪渴欲饮水.饮则多吐.揭去衣被.待其汗出.热则退矣.或无汗而热久亦退.或间日再发.或一日一发.此为轻症.若是热瘴.则不恶寒惟发热壮热.头痛身倦.腰重脚弱烦躁.胸膈不利.呕逆或不呕逆.自利或不自利.小便赤涩.口渴脉洪弦七至八至.热亦不间断.一日二日舌便黑.目红面赤.渴欲饮冷.与之水亦能饮.狂言谵语.或大便闭.至日晡尤甚.与伤寒下症无异.细察之.身中之热有不热处.以手扪之.额上极热.面微热黄尖凉.心胸及腹极热.背微热.腰以下不甚热.重者常冷.或厥且谵语.以手扪心胸.蜷卧狂起.则脚重无力何也.瘴病是上热下寒.故腰以下.不热而沉重.上身之症.虽阳而阴.症隐具于其中.鼻尖为年寿宫.年寿属脾.脾寒所以鼻尖凉.此病是外热内寒.热症虽见于外.而内寒之症.验于鼻凉.蜷卧叉手.胃胸隐然见矣.或谓是伤寒阴症.似阳亦非是.若阴症似阳.渴欲饮冷.与之冷则不饮.瘴病与之则能饮.若用药得宜则热退.或得间日热.退时则脉微弱.非复前之洪弦数矣.大抵瘴与伤寒大不相同.伤寒因于寒.瘴病因于暑.伤寒有传经.有变症.有传染.而瘴病不传经.无变症.不传染.若医者误认恶寒发热为表症.用伤寒汗药.以狂言谵语.大便秘舌黑为里症.用伤寒下药.则不旋踵而告变矣.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瘴疟指南》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瘴疟指南》书籍目录
  1. 瘴疟伤寒辨《瘴疟指南》
  2. 瘴疟内伤辨《瘴疟指南》
  3. 瘴疟五脏俱病《瘴疟指南》
  4. 瘴疟《时病论》
  5. 瘴疟形状《瘴疟指南》
  6. 瘴疟《症因脉治》
  7. 瘴气《圣济总录》
  8. 瘴疟《明医指掌》
  9. 瘴气《景岳全书》
  10. 瘴疟《证治准绳·幼科》
  11. 瘴气《中医词典》
  12. 瘴疟《医述》
  13. 瘴气《寿世保元》
  14. 瘴疟《幼幼新书》
  15. 瘴气《古今医案按》
  16. 瘴疟《中医词典》
  17. 瘴气候《诸病源候论》
  18. 瘴疟《时病论歌括新编》
  19. 瘴翳秘方《华佗神方》
  20. 瘴疟《圣济总录》
  21. 昭容膏《目经大成》
  22. 瘴疟《中医名词词典》
  23. 《中医词典》
  24. 瘴疟《时病论歌括新编》
  25. 《医学纲目》
  26. 瘴疠治法《石室秘录》
  27. 《医述》
  28. 瘴疽《外科证治全书》
  29. 爪刾(cì刺)《中医词典》
  30. 瘴疽《外科心法要诀》
  31. 爪蒂散《退思集类方歌注》

《瘴疟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