衄血
阳明衄血热在里,太阳衄血热瘀经,太阳头痛目瞑兆,阳明漱水不咽征。衄后身凉知作解,不解升麻犀角清。未衄表实麻黄汗,里热犀角芩连同。
【注】阳明衄血热在里也。太阳衄血热瘀经也。太阳失汗则有头痛目瞑之兆,阳明失下则有漱水不欲咽之征。衄血之后,身凉脉静,知作解也,若仍不解,知衄未尽,热留于营也。无汗表热,宜升麻葛根合犀角地黄汤清解之;欲作衄未衄者,表实宜麻黄汤汗之,里热宜犀角地黄汤加芩、连清之。若表实里热者,则又当合二方两解之。

- 衄血《伤寒心法要诀》
- 衄血《医学真传》
- 衄血《金匮钩玄》
- 衄血《伤寒明理论》
- 衄血《伤寒括要》
- 衄血《痘疹心法要诀》
- 衄血(新法)《伤寒指掌》
- 衄血《叶天士医案精华》
- 衄血、便血《痘疹心法要诀》
- 衄血《幼科心法要诀》
- 衄血案《丁甘仁医案》
- 衄血《专治麻痧初编》
- 衄血本乎肺经《医学传心录》
- 衄血《伤寒寻源》
- 衄血便血《医宗金鉴》
- 衄血《儿科萃精》
- 衄血不止《奇效简便良方》
- 衄血《丹溪治法心要》
- 衄血歌《伤寒百证歌》
- 衄血《松峰说疫》
- 衄血论《症因脉治》
- 衄血《周慎斋遗书》
- 衄血论治《类证治裁》
- 衄血《伤寒大白》
- 衄血脉案《类证治裁》
- 衄血《仁术便览》
- 衄血脉候《类证治裁》
- 衄血《丹溪心法》
- 衄血门《张氏医通》
- 衄血《医学摘粹》
- 衄血三《金匮悬解》
《伤寒心法要诀》
- 作者:吴谦 朝代:清朝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卷一
- 卷一
- 伤寒传经从阳化热从阴化寒原委
- 太阳风邪伤卫脉证
- 太阳寒邪伤营脉证
- 风寒营卫同病脉证
- 误服三汤致变救逆
- 三阳受病传经欲愈脉证
- 阳明表病脉证
- 阳明热病脉证
- 阳明腑病脉证
- 阳明慎汗慎清慎下
- 少阳脉证
- 少阳病用柴胡汤加减法
- 少阳禁汗禁吐禁下
- 少阳可吐可汗可下
- 三阳合病并病
- 三阴受病传经欲愈脉证
- 太阴阴邪脉证
- 太阴阳邪脉证
- 太阴阳明表里同病
- 少阴阴邪脉证
- 少阴阳邪脉
- 少阴太阳表里同病
- 厥阴阴邪脉证
- 厥阴阳邪脉证
- 少阴厥阴外热里寒脉证
- 两感
- 汗下失宜致变坏证
- 表证
- 里证
- 阳证
- 阴证
- 阳盛格阴
- 阴盛格阳
- 阳毒
- 阴毒
- 卷二
- 表热里热阴热阳热
- 恶寒背恶寒辨
- 恶风
- 头痛
- 项强
- 身痛
- 烦躁不眠懊
- 自汗头汗
- 手足汗
- 潮热、时热
- 谵语、郑声
- 渴证
- 舌苔
- 胸胁满痛
- 呕吐
- 往来寒热如疟寒热
- 目眩耳聋
- 腹满痛
- 吐证
- 热利寒利
- 但欲寐
- 阴阳咽痛
- 气上冲
- 饥不欲食
- 手足厥逆
- 少腹满痛
- 神昏狂乱蓄血发狂
- 循衣摸床
- 太阳阳邪停饮
- 太阳阴邪停饮
- 少阴阳邪停饮
- 少阴阴邪停饮
- 喘急短气
- 心下悸
- 战振栗
- 呢逆哕噫
- 结胸
- 痞硬
- 发黄
- 疹斑
- 衄血
- 吐血
- 大小便脓血
- 颐毒
- 狐惑
- 百合
- 热入血室
- 食复劳复
- 房劳复阴阳易
- 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