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论

《古今医彻》书籍目录

凡看伤寒传变.首辨舌色.则寒热虚实之理.昭然可见.如口之渴与不渴.津之有亡枯润.色之红赤淡白.苔之黄白焦黑.刺之多少.或易刮.或刮不去易生.肿之大小浓薄.伸缩之难易.饮之喜热喜冷.皆不可不细审也.仲景云.邪在表不渴.传里则渴.直中三阴则口不渴.蓄血者口亦不渴.此渴与不渴之宜辨也.汗多则液亡舌干.燥热妄投.舌亦干.湿家气不化.舌亦干.热甚则津枯.阴竭津亦枯.此津之有无枯润宜辨也.心火旺.则舌色赤.脾气虚.则舌淡白.此色之红赤淡白宜辨也.胸中有寒.则苔白而滑.有食.则苔黄.热甚则苔黑.肾水竭.则苔亦焦黑.此苔之黄白焦黑宜辨也.邪热浅则刺少.深则刺多.真阴衰亦刺多.又刺易刮者可治.刮不去易生者难治.此刺之多少难易宜辨也.湿热甚.则舌肿大.肾液亡.则舌亦肿大.若干且浓语不清者难治.此肿之大小浓薄宜辨也.舌虽干.易伸如常者可治.舌缩不能伸不能言者不治.此伸缩之难易宜辨也.实渴则喜冷冻饮料.恣而无厌.虚渴则喜热饮.少与即止.此饮之寒热多少宜辨也.以上分别.最宜详细.而其尤要者.在兼脉与症.而察其虚实.施其补泻.他不具论.只如舌黑焦枯.或肿或刺.群工视之不辨.而知其热症.非黄连解毒.则大小承气下之也.殊不知脉虚数.或微细.胸腹无胀满.舌虽黑虽焦枯.虽肿虽生刺.乃真水衰竭.不能制火.惟以六味地黄大剂饮之.虚寒.加桂附五味子.则焦黑肿刺.涣若冰释.若芩连花粉.愈投愈甚.此予所屡见.而亲信其必然者也.又尝治二人.入水发热.湿气大胜.舌干无津.与平胃散葛根饮之.舌遂生津.乃知脾胃受湿.则气不化.津无以生.用苍术以燥其湿.则气化而津生耳.

【治验】

一妇人发热旬余.舌干生刺.诊其脉.微细而软.按其胸腹无苦.予曰.此过用克伐而胃气虚也.急进米饮.俟三日胃气当复.枯者可润.而刺自去矣.且闻药则呕.若复攻之.死在旦夕.其母从之.遂以米饮进.觉甘美而呕止舌稍和.三日而津果生.原医者来视.犹嘱曰.未可与米汤.尚宜消导.真所谓盲人骑瞎马.半夜临深池.此辈是也.

一柴客往上海取帐.劳役而过啖.遂发寒热.及归.医与消导药三剂.舌干而不得卧.胸中如芒刺.比余诊之.脉细而数.予曰此得之劳后使内.非关食邪也.与六味汤二剂顿愈.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古今医彻》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古今医彻》书籍目录
  1. 舌论《古今医彻》
  2. 舌论《备急千金要方》
  3. 舌论一首《外台秘要》
  4. 舌瘤《中医词典》
  5. 舌麻《中医词典》
  6. 舌裂而疮《中医词典》
  7. 舌麻《杂病广要》
  8. 舌裂《中医词典》
  9. 舌门《张氏医通》
  10. 舌裂《中医名词词典》
  11. 舌面如镜《中医名词词典》
  12. 舌烂《中医词典》
  13. 舌面如镜《中医词典》
  14. 舌溃烂《奇效简便良方》
  15. 舌膜《中医词典》
  16. 舌菌门主论《疡医大全》
  17. 舌木《中医词典》
  18. 舌菌《中医外科学》
  19. 舌弄《儿科萃精》
  20. 舌菌《儿科萃精》
  21. 舌衄《中医名词词典》
  22. 舌菌《重订囊秘喉书》
  23. 舌衄《中医词典》
  24. 舌菌《马培之医案》
  25. 舌衄《外科十法》
  26. 舌菌《中医词典》
  27. 舌衄《疫疹一得》
  28. 舌诀《养生秘旨》
  29. 舌衄《医宗金鉴》
  30. 舌卷囊缩证《伤寒九十论》
  31. 舌衄《证治准绳·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