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论
大凡治疟之法.宜先缓而后急.治痢之法.宜先急而后缓.何哉.疟之始发也.其势猛悍.而遽欲以止之.则邪不伏而反炽.使及其既衰.即须急以培焉.除邪养正.乃不至于迁延.所谓避其来锐.击其惰归.此一法也.痢之始作也.其来弥漫.而不急以夺之.则浸淫而溃决.即当其少缓.尤须有以调焉.邪尽气和.庶不成乎休息.所谓及锋而用.善刀而藏.此又一法也.盖痢古称滞下.又名肠 .分明指湿热伤手太阳小肠.手阳明大阳.蕴酿而成.丙火自焚.庚金受囚.化物传道之令俱废.脓血稠粘.后重逼迫.滞而不舒也.仲景用大黄汤涤之.取其滋润轻快.一洗而空.诚妙法也.特恐元气有不胜耳.河间芍药汤.用芩连清火.归芍调血.木香槟榔.理气止痛.甘草和中.或加肉桂为引.所云调血则便血自愈.理气则后重自除.无论赤白.皆当遵此为法.若夫虚寒一症.腹痛频迸.下积纯白.或时兼赤.滑而不禁.脉微弱而畏寒.则人参附子理中汤.必不可少.至于久痢.元气衰惫.下痢不止.肢体浮肿.脉来虚微.补中益气.倍参加桂附肉果粟壳.又岂容须臾缓哉.更有下多亡阴.大肠不行收令.虚坐弩责.则于升提中.兼以滋阴为主.迨食积宜消.感寒宜发.暑湿宜清.又在临症变通.难以执一见也.
【治验】
一徐太夫人六旬患痢.噤口不食.服开胃等药转剧.六脉虚数.余以人参二钱.黄连一钱.连进四五次.遂能食而痢止.
一人年五旬.向有冷积痛.一日患痢.初起便滑.下积纯白.诊其脉微细.余即以人参理中汤.连进而愈.此不可以常格拘也.
一儒者场后患痢.医与解表消导清热罔效.余切其脉软弱.两尺倍甚.以八味汤四剂渐减.后以人参调理.盖痢未有不伤肾.况年少不禁者乎.
芍药(一钱半) 当归 黄连 黄芩(各八分) 炙甘草(三分) 槟榔(一钱) 木香(五分)
水煎服.痛不止或加桂五分.痢不减渐加大黄.
人参(三钱) 白术(一钱半,土炒) 当归(一钱) 白芍药(一钱半) 木香(八分) 炙甘草(三分) 肉桂(八分) 肉果(面裹煨) 粟壳(醋炙) 诃子肉(面煨各一钱)
水煎服.
浓朴汤 治饮食停滞下积者.
浓朴(一钱姜制) 枳实(一钱麸炒) 莱菔子(一钱焙研) 木香(五分) 黄芩(一钱) 广皮(一钱) 山楂(一钱半) 豆豉(一钱) 炙甘草(三分) 柴胡(七分) 槟榔(一钱)
加砂仁末七分.姜一片.水煎.

- 痢疾论《古今医彻》
- 痢疾论《医贯》
- 痢疾论《婴童类萃》
- 痢疾论《症因脉治》
- 痢疾门《幼科切要》
- 痢疾论《医门法律》
- 痢疾门《丹台玉案》
- 痢疾救逆诗三首《医学实在易》
- 痢疾门《丹台玉案》
- 痢疾简便方《幼幼集成》
- 痢疾门《王旭高临证医案》
- 痢疾根原《四圣心源》
- 痢疾门《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 痢疾杆菌《医学微生物学》
- 痢疾门《小儿推拿广意》
- 痢疾方《增订叶评伤暑全书》
- 痢疾门《小儿推拿广意》
- 痢疾二妙丸《奇方类编》
- 痢疾门《幼科推拿秘书》
- 痢疾的中医食疗《老年食养食疗》
- 痢疾门《幼科指南》
- 痢疾的意义《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痢疾门(十二则)《辨证录》
- 痢疾不治症《寿世保元》
- 痢疾门(幼幼汇集 中)《古今医统大全》
- 痢疾便方《奇方类编》
- 痢疾门方《医门法律》
- 痢疾案《丁甘仁医案》
- 痢疾门推法《推拿抉微》
- 痢疾(一)《医学衷中参西录》
- 痢疾诗《医学实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