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暑(附暑风)

《脉症治方》书籍目录

【脉】

脉诀云∶脉虚身热.得之伤暑.脉浮自汗.或浮大而散.或洪而大.或弦细芤迟而隐.伏而弱.或虚迟无力中.得洪缓.皆曰暑病也.或浮而虚者.暑风也.

【症】

戴氏云∶暑乃夏令炎暑也.有冒.有伤.有中.三者有轻重之分.或腹痛泻水者.胃与大肠受之.作呕者.胃口有痰.此二者冒暑也.宜黄连、退暑热.香薷、消蓄水.或身热头疼.燥乱不宁.或身如针刺者.为伤暑.此为热伤血分也.宜人参白虎汤.加黄芩柴胡、或咳嗽发热发寒.盗汗不止.脉数者.热在肺经.乃火乘金也.此为中暑.宜清肺黄连香薷饮清暑益气汤之类.急治则可.少迟则难治矣.暑风.乃相火行令也.感之自口鼻而入.伤心包络之经.故卒倒不省人事也.其脉虚浮.外症头疼口干.面垢自汗.倦怠少气.或背寒恶热.名曰暑风也.

【治】

按洁古云动而得之.乃辛苦之人.动而火胜.热伤气也.脉洪而大.宜人参白虎汤主之.静而得之.乃安乐之人.静而湿胜.火伤金位.脉沉而实.宜大顺散.或苍术白虎汤主之.有阴胜阳者.宜清暑益气汤.大抵暑症.只宜黄连香薷饮.清暑益气汤五苓散白虎汤等药.挟痰.加半夏、虚.加参 之类.暑风.有挟火挟痰者.二陈汤.加黄连主之.实者.可用吐法.昏迷不省人事者.先以苏合香丸.次以黄连香薷饮.加羌活、或用双解散.加香薷、尤妙.

【方】

黄连香薷饮 治暑症.自汗.烦渴而噪.

香薷(三钱) 浓朴(姜制) 扁豆(姜炒各二钱) 黄连(一钱五分)

上作一服.用水二钟.煎一钟.井水沉冷服.

远行受热者.加人参石膏滑石(各等分)、甘草(五分)、此动而得之.

噪渴引饮.自汗.脉沉.加人参(一钱五分)、麦门(二钱)、五味(一钱)、此静而得之.

虚烦身热.自汗.清暑益气汤.

伤暑挟痰.加半夏南星(各一钱)、姜汁竹沥传送.

呕吐.加干姜(五分)、藿香、半夏、陈皮(各一钱).

挟泻.加五苓散(五钱)

暑风.加防风羌活(各一钱)、有痰壅盛.再加半夏、陈皮(各八分).

又方 清暑益气汤 养脾.清肺.补中.行湿.夏秋治暑通用.

黄 人参 白术(各一钱五分) 当归 苍术 陈皮 麦冬(各一钱) 神曲 泽泻 黄柏(各七分) 青皮 甘草 升麻 干葛(各五分) 五味(十二粒)

上用姜一片.枣一枚.煎.食远稍热服.

暑泻.加浓朴、扁豆(各一钱),去当归麦门冬

暑痢.加黄芩、黄连、槟榔枳壳(各八分)、木香(六分)、乌梅(二个).

暑疟.加柴胡、黄芩(各一钱)、川芎草果(各八分)、倍用青皮

暑渴.加石膏(二钱)、知母粳米(各一钱五分).

伏暑之时.头痛.身热.脚软.精神短少.四肢无力.不思饮食.怠惰嗜卧.俗呼为注夏.

白芍药、半夏(各一钱)、川芎(七分),去泽泻、青皮.

暑风.加防风、羌活、荆芥穗、香薷(各一钱),去泽泻、青皮、黄柏

中暑.脉微迟.或隐伏.渴而下利.四肢厥冷.不省人事.

本方加熟附(一钱)、以行参 之功.达于四肢.而自温矣.勿作寒治.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脉症治方》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脉症治方》书籍目录
  1. 伤暑(附暑风)《脉症治方》
  2. 伤暑《慈幼便览》
  3. 伤暑(霍乱、搅肠痧《医学心悟》
  4. 伤暑《笔花医镜》
  5. 伤暑部《本草易读》
  6. 伤暑《幼科心法要诀》
  7. 伤暑出丹《奇效简便良方》
  8. 伤暑《脉因证治》
  9. 伤暑发热《明医杂着》
  10. 伤暑《医学从众录》
  11. 伤暑复感风寒《儿科萃精》
  12. 伤暑《校注医醇剩义》
  13. 伤暑腹痛《中医词典》
  14. 伤暑《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15. 伤暑霍乱《中医词典》
  16. 伤暑《时病论》
  17. 伤暑咳嗽《中医词典》
  18. 伤暑《伤寒六书》
  19. 伤暑咳嗽《症因脉治》
  20. 伤暑《推拿抉微》
  21. 伤暑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
  22. 伤暑《明医指掌》
  23. 伤暑脉证论《叶选医衡》
  24. 伤暑《医碥》
  25. 伤暑门《幼科切要》
  26. 伤暑《医碥》
  27. 伤暑条辨二十六条《六因条辨》
  28. 伤暑《证治准绳·杂病》
  29. 伤暑头痛《中医词典》
  30. 伤暑《证治准绳·类方》
  31. 伤暑叙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脉症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