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愈生证
神清色泽亮音声,身轻肤润脉和洪,忽然口噤难言躁,脉即停伏战汗宁,饮多消散知酿汗,能食脉浮表还平,子得午解阳来济,午得子解是阴从。
【注】易愈之病,取于神则神清,取于色则色泽,取于声则音长,取于体则身轻,取于皮则肤润,取于脉则和洪,皆一派不死之证,故曰生证也。若有如是之生证,忽然口噤不语,烦躁而甚,六脉停伏,宜谨察之,非变凶也,乃邪正交争,生战汗之候,为将愈之兆也。凡伤寒渴者,多阳证易愈,若忽然饮多寻常,消散无停,知酿汗而作解也。伤寒多不能食,若忽然能食且脉浮,知胃和邪还于表而作解也。若不即解者,阴阳未得其时也,子时得之午时必解,阳济阴生而解也,午时得之子时必解,阴从阳化而解也。
- 易愈生证《伤寒心法要诀》
- 易愈生证《医学摘粹》
- 疫《中医词典》
- 易愈生证《医宗金鉴》
- 疫《续名医类案》
-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思考中医》
- 疫《医述》
- 易虚易实《中医词典》
- 疫《医述》
- 易性癖《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疫《临证指南医案》
- 易水张先生枳术丸《内外伤辨》
- 疫《冷庐医话》
- 易水学派《中医词典》
- 疫《友渔斋医话》
- 易收早收难收《麻科活人全书》
- 疫《也是山人医案》
- 易生于道《中医之钥》
- 疫病《伤寒大白》
- 易老天麻丸《冯氏锦囊秘录》
- 疫病初发但觉头痛《奇效简便良方》
- 易老法霍乱吐泻足阳明总摄六经《阴证略例》
- 疫病发黄《医述》
- 易经《中医词典》
- 疫病发肿《奇效简便良方》
- 易筋洗髓名义《达摩洗髓易筋经》
- 疫病方论《温热暑疫全书》
- 易筋洗髓经后跋一《达摩洗髓易筋经》
- 疫病解《四圣悬枢》
- 易筋洗髓经后跋三《达摩洗髓易筋经》
- 疫病论《温热暑疫全书》
《伤寒心法要诀》
- 作者:吴谦 朝代:清朝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卷一
- 卷一
- 伤寒传经从阳化热从阴化寒原委
- 太阳风邪伤卫脉证
- 太阳寒邪伤营脉证
- 风寒营卫同病脉证
- 误服三汤致变救逆
- 三阳受病传经欲愈脉证
- 阳明表病脉证
- 阳明热病脉证
- 阳明腑病脉证
- 阳明慎汗慎清慎下
- 少阳脉证
- 少阳病用柴胡汤加减法
- 少阳禁汗禁吐禁下
- 少阳可吐可汗可下
- 三阳合病并病
- 三阴受病传经欲愈脉证
- 太阴阴邪脉证
- 太阴阳邪脉证
- 太阴阳明表里同病
- 少阴阴邪脉证
- 少阴阳邪脉
- 少阴太阳表里同病
- 厥阴阴邪脉证
- 厥阴阳邪脉证
- 少阴厥阴外热里寒脉证
- 两感
- 汗下失宜致变坏证
- 表证
- 里证
- 阳证
- 阴证
- 阳盛格阴
- 阴盛格阳
- 阳毒
- 阴毒
- 卷二
- 表热里热阴热阳热
- 恶寒背恶寒辨
- 恶风
- 头痛
- 项强
- 身痛
- 烦躁不眠懊
- 自汗头汗
- 手足汗
- 潮热、时热
- 谵语、郑声
- 渴证
- 舌苔
- 胸胁满痛
- 呕吐
- 往来寒热如疟寒热
- 目眩耳聋
- 腹满痛
- 吐证
- 热利寒利
- 但欲寐
- 阴阳咽痛
- 气上冲
- 饥不欲食
- 手足厥逆
- 少腹满痛
- 神昏狂乱蓄血发狂
- 循衣摸床
- 太阳阳邪停饮
- 太阳阴邪停饮
- 少阴阳邪停饮
- 少阴阴邪停饮
- 喘急短气
- 心下悸
- 战振栗
- 呢逆哕噫
- 结胸
- 痞硬
- 发黄
- 疹斑
- 衄血
- 吐血
- 大小便脓血
- 颐毒
- 狐惑
- 百合
- 热入血室
- 食复劳复
- 房劳复阴阳易
- 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