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秘结

《医学正传》书籍目录

《内经》曰∶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夫肾主五液,故肾实则津液足而大便滋润,肾虚则津液竭而大便结燥。原其所由,皆房劳过度,饮食失节,或恣饮酒浆,过食辛热,饮食之火起于脾胃,淫欲之火起于命门,以致火盛水亏,津液不生,故传道失常,渐成结燥之证。是故有风燥,有热燥,有阳结,有阴结,有气滞结,又有年高血少,津液枯涸,或因有所脱血,津液暴竭,种种不同,固难一例而推焉。经云∶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以苦泄之。

阳结者散之,阴结者温之。大法,治燥者润之,以大黄当归桃仁麻子仁郁李仁之类。风燥者,加以防风羌活秦艽皂荚之类,为丸以炼蜜,取其润燥以助传道之势,故结散而疏通矣。仍多服补血生津之剂,助其真阴,固其根本,庶无再结之患。切弗以巴豆牵牛等峻剂攻下,虽暂得通快,必致再结愈甚,反酿成病根胶固,卒难调治。或有血虚、脉大如葱管、发热而大便结燥者,慎不可发汗,汗之则重亡津液,闭结而死,此医杀之耳。《活人书》有脾约证,谓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故小便数而大便难,制脾约丸以下脾之结燥,使肠润结化,津流入胃而愈。丹溪曰∶然既曰脾约,必阴血枯槁,内火燔灼,热伤元气,故肺受火邪而津竭,必窍母气以自救。夫金耗则土受木伤,脾失转输,肺失传化,宜其大便闭而难,小便数而无藏蓄也。理宜滋养阴血,使阳火不炽,金行清化,脾土健旺,津液入胃,大小肠润而通矣。今以此丸,用之于热甚而气实与西北人禀赋壮实者,无有不安;若用之于东南方人与热虽盛而气血不实者,虽得暂通,将见脾愈弱而肠愈燥矣。须知在西北以开结为主,在东南以润燥为要,学人其可不知此乎。

脉法

脉多沉伏而结。阳结,脉沉实而数。阴结,脉伏而迟或结。老人虚人便结,脉雀啄者,不治。

方法

丹溪曰∶有虚有风,有湿有火,有津液不足者,有寒者,有气结者,切不可例用芒硝大黄巴豆、牵牛等利药。

久病,腹中有实热,大便不通,宜用润肠丸微利之,不宜用峻利之剂。

(以上丹溪方法凡二条)

脾约丸

麻仁(一两半,用生绢袋盛,百沸汤连袋泡浸,汤冷出之,垂井中,与水面差一指许,不着水,次日晒干砻之,粒粒皆完) 枳实(麸炒黄色) 浓朴(姜制炒) 芍药(各三两) 大黄(四两,酒蒸) 杏仁(去皮尖炒,另研,一两二钱)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水下。

通幽汤(东垣) 治大便难,幽门不通,上冲吸门不开,噎塞不便,燥闭气不得下,治在幽门,以辛润之。

炙甘草 红花(各一分) 生地黄 熟地黄(各五分) 升麻 桃仁当归身(各一钱)

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调槟榔细末五分,食前稍热服。

润燥汤(东垣)

升麻(二分) 生地黄(二分) 熟地黄 当归梢 大黄(酒湿煨) 生甘草 桃仁泥 麻仁(各一钱) 红花(五分)

上除桃仁、麻仁另研细外,余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入桃仁、麻仁,煎至一盏,去渣空心稍热服。

润肠丸(东垣) 治脾胃中伏火,大便闭涩,或干燥,闭塞不通,全不思食,及风结血闭皆能治之。

桃仁(汤泡去皮,略炒) 麻仁(去壳,各一两) 当归梢 大黄(酒湿煨) 羌活(各五钱)

上除桃仁、麻仁另研如泥外,其余杵为极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白汤下。如风湿而大便不行,加煨皂角仁、大黄、秦艽以利之。如脉涩,觉身有气涩而大便结者,加郁李仁、大黄以除气涩燥。

麻黄白术汤(东垣) 治大便不通,五日一次,小便黄赤,浑身肿,面上及腹尤甚,其色黄,麻木,身重如山,沉困无力,四肢痿软,不能举动,喘促不安。

青皮(去穣) 酒黄连(各二分) 黄 人参 桂枝 白术 浓朴(姜制) 柴胡 苍术 猪苓(各四分) 酒黄柏 陈皮(去白) 甘草(半炙,半生) 升麻(各三分) 吴茱萸(去核) 白茯苓 泽泻(各五分) 白豆蔻神曲(各六分) 麻黄(一钱,不去节) 杏仁(四个)

上细切,分作二服,每服水二盏,先煎麻黄令沸,掠去沫,入诸药同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

升阳泻热汤(东垣) 治膈噎不通,逆气里急,大便不行。

青皮 槐子(各二分) 生地黄 熟地黄柏(各三分) 当归身 甘草梢(各四分) 苍术(五分) 升麻(七分) 黄 (一钱) 桃仁(十个,去皮尖,另研)

上细切,作一服,入桃仁泥,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前热服。

活血润燥丸(东垣) 治大便风秘血秘,常常燥结。

当归梢(五钱) 防风(三钱) 大黄(酒煨) 羌活(各一两) 皂角仁(烧存性,一两五钱) 桃仁(二两,去皮,另研) 麻仁(二两半,去壳,另研)

上除桃仁、麻仁另研外,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三两服后,须以麻子仁煮粥,每日早晚食之。大便虽日久,再不结燥也。此丸药以瓷罐盛之,纸包封,毋令见风。

润肠汤(东垣) 治大便结燥不通。

生地黄 生甘草(各三分) 大黄( ) 熟地黄 当归梢(各五分) 升麻 桃仁 麻子仁(各一钱) 红花(三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空心服。

润体丸(东垣) 能润血燥,治大便不通。

麻仁 当归梢 生地黄 桃仁 枳壳(各等分)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服。

备急大黄丸(东垣) 治胃中停滞寒凉之物,大便不通,腹痛。(方见内伤门。)

枳壳丸(河间) 治三焦约,大小便不通,谷气不得下行。

枳壳(二两) 陈皮(一两) 槟榔(五钱) 木香(二钱五分) 黑丑(四两,一半生用,一半炒熟,杵头末一两半,余不用)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下。

枳实导滞丸(东垣) 治伤热物,大便不行,气滞胸腹作痛。(方见内伤门。)

(医案)

本邑赵德秀才之母,年五十余,身材瘦小,得大便燥结不通,饮食少进,小腹作痛,召予延医,六脉皆沉伏而结涩。

予作血虚治,用四物汤加桃仁、麻仁、煨大黄等药,数服不通,反加满闷。与东垣枳实导滞丸及备急大黄丸等药,下咽片时即吐出,盖胃气虚而不能久留性速之药耳。遂以备急大黄丸外以黄蜡包之,又以细针穿一窍,令服三丸。盖以蜡匮者,制其不犯胃气,故得出幽门达大小肠取效也。明日,下燥屎一升许。继以四物汤加减作汤,使吞润肠丸。如此调理月余,得大便如常,饮食进而平安。

予族侄百一通判之子,因出痘大便闭结不通。儿医云∶便实为佳兆。自病至痘疮愈后,不入厕者凡二十五日,肛门连大肠不胜其痛,叫号声达四邻外。医及予二、三人议药调治,用皂角末及蜜煎导法,服以大小承气汤枳实导滞丸备急丸皆不效,计无所出。予曰∶此痘疮余毒郁热,结滞于大小肠之间而然。以香油一大盏令饮,自朝至暮亦不效。予画一计,令侍婢口含香油,以小竹筒一个套入肛门,以油吹入肛内。过半时许,病者自云∶其油入肠内,如蚯蚓渐渐上行。再过片时许,下黑粪一二升止,困睡而安。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学正传》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学正传》书籍目录
  1. 秘结《医学正传》
  2. 秘结《续名医类案》
  3. 秘结《证治汇补》
  4. 秘结《冯氏锦囊秘录》
  5. 秘结《医学摘粹》
  6. 秘结《医宗金鉴》
  7. 秘结《医学摘粹》
  8. 秘结《医宗金鉴》
  9. 秘结《痘疹心法要诀》
  10. 秘结《正骨心法要旨》
  11. 秘结《伤科汇纂》
  12. 秘结《景岳全书》
  13. 秘结门《医方考》
  14. 秘红丹《医学衷中参西录》
  15. 秘结门《丹台玉案》
  16. 秘固精气之剂《金匮翼》
  17. 秘结诗《医学实在易》
  18. 秘方万应丸《冯氏锦囊秘录》
  19. 秘结证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20. 秘方换腿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1. 秘结症《医学实在易》
  22. 秘方《丹溪心法》
  23. 秘金散《博济方》
  24. 秘方《慎疾刍言》
  25. 秘精丸《是斋百一选方》
  26. 秘恶《名医别录》
  27. 秘诀《重楼玉钥》
  28. 秘恶《证类本草》
  29. 秘涩《备急千金要方》
  30. 秘恶《新修本草》
  31. 秘受不治法《伤科方书》

《医学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