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便不通(闭癃)
经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膀胱之胞薄以懦。得酸则缩蜷。约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阴者。积筋之所终也。故酸入而走筋矣。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经云。至阴虚。天气绝。至阳盛。地气不足。夫肾肝在下。地道也。心肺在上。天道也。脾胃居中。气交之分也。故天之阳绝而不安于地者。则白露不下。在上之阳不交于阴。则在下之阴无以为化。水道其能出乎。此上焦之气化也。仲景曰。卫气行。则小便宣通。又曰。脾病则九窍不通。此中焦之气化也。东垣云。在下之阴虚。在上之阳盛。致肾气不化。必宣其阳而举之。则阴可得而平也。故丹溪云。以吐法通小便。上窍通而下窍之水出焉。然升提止可施于涓滴不通者。若溺涩短少。或淋漓作痛者。非所宜也。由经言及诸论观之。未有不主于气化者。不审乎此。转行疏利之剂求功。多见其不知量也。
东垣云。小便不通。皆邪热为病。分在气在血而治之。以渴与不渴而辨之。渴而不利。或黄或涩者。热在上焦气分也。小便者膀胱所主。若肺热不能生水。是绝其寒水生化之源。宜清肺而滋化源。故当从肺分助其秋令。宜茯苓、泽泻、车前、木通之类淡味渗泄之药。水自生焉。如不渴而小便不通者。热在下焦血分。肾与膀胱受热。闭塞其流。须知、柏之类苦寒气味俱阴之药以除其热。稍兼肉桂辛温散结之阳药以泄其闭。若服淡渗之味。则阳无以化。而阴愈闭塞不通矣。气分热。渴而小便闭。或黄或涩者。黄芩清肺饮。血分热。小便闭而不渴者。滋肾丸。不应。并中焦亦有热也。加连、柏、甘草。等分煎服。阴虚血热人。渴而小便不通。或涩痛淋沥者。切禁五苓燥剂。宜导赤散。津液偏渗于大肠。大便泄泻。小便涩少。或水停心下。不能下输膀胱者。五苓散渗泄之。若六腑客热转于下焦而不通者。用益元散以清之。若气迫闭塞。升降不通者。二陈汤去半夏。加木通、滑石、柴胡、升麻以提之。汗出过多。小便赤涩。此五内枯燥。慎勿用利水之剂。生脉散加黄 、当归。若右寸独数大。小便点滴而下者。此金燥不能生水。气化不及州都。生脉散去五味子。易大剂紫菀。可一服而愈。小便不通。腹下痛闷难忍如覆碗者为实。亦分在气在血。气壅于下者。四磨、六磨选用。血污于下者。代抵当丸。有火虚者。非与温补之剂则水不能行。如金匮肾气丸。元气下陷而水道不通者。补中益气汤加木通、车前。升清以降浊也。小便不利。审是气虚。独参汤少加广皮如神。凡小便不通。用独蒜涂脐法。以独囊蒜一枚。栀子三枚。盐少许。捣烂。摊纸贴脐。良久即通。未通。涂阴囊上立效。或用食盐半斤。炒热布包熨之。天行热病。小便不通。用蚯蚓泥升许。以水浸澄清。渴即与饮。不应。用地龙数枚。同芦根。捣汁饮之。
闭癃 闭癃者。溺闭不通。淋沥点滴也。惟肝与督脉三焦膀胱主之。经云。膀胱之胞薄以懦。
得酸则缩蜷。约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又云。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盖实则闭癃。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闭癃则泻之。然遗溺闭癃。不取膀胱俞者。盖膀胱但藏溺。其主出溺者。皆从三焦及肝与督脉也。闭癃者。合而言之。一病也。分而言之。有暴久之殊。盖闭者。暴病。为溺点滴不出。俗名小便不通是也。可用疏通利窍之剂。甚则用吐法以提其气自通。若补中益气、二陈、五苓。俱可探吐也。癃者。久病。为溺癃淋沥。点滴而出。一日数十次。名淋病是也。惟宜滋养真阴。兼资气化。如六味、生脉之类。亦可合用。若疏泄利气之药。皆为戈戟矣。夏秋热伤癃闭。以滑石调水饮之即通。但阴虚泉竭者禁用。

- 小便不通(闭癃)《张氏医通》
- 小便不通《是斋百一选方》
- 小便不通(交肠、关格二症附后。)《顾松园医镜》
- 小便不通《女科证治准绳》
- 小便不通,遍身水肿欲死《奇效简便良方》
- 小便不通《评注产科心法》
- 小便不通并不禁论《医贯》
- 小便不通《盘珠集胎产症治》
- 小便不通不禁、大便不通、二便秘、脱肛等章《医学妙谛》
- 小便不通《金匮钩玄》
- 小便不通第七十四问《婴童百问》
- 小便不通《女科折衷纂要》
- 小便不通方《奇方类编》
- 小便不通《也是山人医案》
- 小便不通方一十三首《外台秘要》
- 小便不通《幼科铁镜》
- 小便不通候《诸病源候论》
- 小便不通《沈氏女科辑要》
- 小便不通候《诸病源候论》
- 小便不通《杂病心法要诀》
- 小便不通利候《诸病源候论》
- 小便不通《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 小便不通脉案《类证治裁》
- 小便不通《奇效简便良方》
- 小便不通门《医方考》
- 小便不通《奇效简便良方》
- 小便不通门(六则)《辨证录》
- 小便不通《丹溪治法心要》
- 小便不通秘方《华佗神方》
- 小便不通《伤寒六书》
- 小便不通有阴闭阳闭癃闭《幼科释谜》
《张氏医通》
- 作者:张璐 朝代:清·康熙三十四年 年份:公元1695年
- 自序
- 凡例(六则)
- 卷一 中风门
- 卷二 诸伤门
- 卷三 寒热门
- 卷三 诸气门上
- 卷四 诸气门下
- 卷四 诸呕逆门
- 卷五 诸血门
- 卷五 诸痛门
- 卷六 痿痹门
- 卷六 诸风门
- 卷六 神志门
- 卷七 大小府门
- 卷八 七窍门上
- 目疾统论
- 开导说
- 点服药说
- 钩割针烙说
- 金针开内障论(造金针法)
- 目痛
- 目赤
- 目青
- 目肿胀
- 目痒
- 外障
- 内障
- 瞳神散大
- 瞳神紧小
- 瞳神欹侧
- 目昏
- 暴盲
- 青盲
- 雀盲
- 真睛膏损
- 膏伤珠陷
- 神水将枯
- 辘轳转关
- 神珠将反
- 瞳神反背
- 青黄凸出
- 珠中气动
- 倒睫拳毛
- 睥急紧小
- 风沿烂眼
- 目泪不止
- 目疮疣
- 五疳证
- 漏睛
- 不能近视
- 不能远视
- 目妄见
- 目闭不开
- 目为物所伤
- 伤寒愈后之病
- 经逆赤肿
- 妊娠目病
- 产后目病
- 痘疹余毒证
- 因风证
- 因毒证
- 因他证
- 时复证
- 卷八 七窍门下
- 卷九 疮疡门
- 卷九 杂门
- 卷十 妇人门上
- 卷十一 妇人门下
- 卷十一 婴儿门上
- 脉法
- 面目证
- 五脏虚实寒热
- 变蒸
- 胎证
- 胎毒
- 噤风撮口脐风
- 急欲乳
- 弄舌
- 游风猴疳
- 胎惊
- 目睛动
- 唇口蠕动
- 发搐
- 癫痫
- 睡中惊动
- 目动切牙
- 摇头便血
- 偏风口噤
- 角弓反张
- 急惊
- 漫惊
- 天钓内钓
- 盘肠气痛
- 伤风
- 诸经发热潮热
- 伤寒夹惊夹食
- 咳嗽
- 喘
- 土泻
- ?病
- 疟
- 痢
- 脱肛
- 便血
- 大便不通
- 小便不利
- 遗尿
- 疳
- 二便色白
- 食积
- 腹痛腹胀
- 烦渴
- 汗
- 黄瘅
- 蛔
- 疝
- 目
- 耳
- 鼻塞鼻衄
- 解颅
- 龟胸背
- 虚羸
- 五迟五硬五软
- 失音
- 切牙
- 夜啼惊啼
- 喜笑不休
- 循衣撮空
- 寿夭
- 卷十二 婴儿门下
- 钱氏痘疹论
- 丹溪参补陈氏痘疹论
- 薛立斋痘疹大要
- 魏桂岩逆顺险三法论
- 翁仲仁痘疹论
- 痘疹握机论
- 辨证(六则)
- 表里虚实论
- 气血虚实论
- 虚证防变论
- 虚证变实论
- 虚证似实论
- 实证似虚论
- 热证变虚论
- 毒盛变虚论
- 气虚血热毒盛三法治例
- 汗下论
- 所感轻重论
- 死而复苏论
- 原委
- 发热
- 见点
- 部位
- 形色
- 起胀
- 灌浆
- 收靥
- 脱痂
- 陷伏
- 倒
- 夹斑
- 板黄
- 赤
- 斑烂
- 饮食
- 吐泻
- 腹痛
- 腹胀
- 腰痛
- 二便秘涩
- 大便秘
- 溺涩
- 痢
- 惊搐
- 咳喘
- 涕唾
- 咽喉
- 呛水
- 失音
- 寒颤切牙
- 发泡
- 发痒
- 发渴
- 烦躁
- 昏沉
- 汗出
- 失血
- 身痛
- 头面
- 正额
- 手足
- 唇舌
- 眼目
- 余毒
- 妇人
- 痘形
- 异痘
- 逆证
- 诸证
- 看法
- 用药
- 禁忌
- 麻疹总论
- 例治(四十则)
- 水痘
- 附种痘说
- 卷十三 专方
- 卷十四 专方
- 噎膈门
- 反胃门
- 呕吐哕门
- 霍乱门
- 关格门
- 呃逆门
- 胃脘痈门
- 诸见血门
- 衄血门
- 吐血门
- 溲血门
- 下血门
- 蓄血门
- 头痛门
- 面痛门
- 心痛胃脘痛门
- 胸痹门
- 腹痛门
- 胁痛门
- 腰痛门
- 脊痛脊强门
- 肩背痛门
- 臂痛手痛门
- 腿痛门
- 膝痛门
- 身体痛门
- 痹门
- 痛风门
- 麻木门
- 痿门
- 百合门
- 香港脚门
- 鹤膝风门
- 疠风门
- 胃风门
- 破伤风门
- 跌扑门
- 痉门
- 螈门
- 颤振门
- 挛门
- 眩晕门
- 癫门
- 狂门
- 痫门
- 烦躁门
- 虚烦门
- 妄门
- 循衣摸床门
- 喜笑不休门
- 怒门
- 悲门
- 惊门
- 悸门
- 恐门
- 健忘门
- 入魔走火门
- 养性门
- 泄泻门
- 痢门
- 淋门
- 小便不禁门
- 小便黄赤门
- 遗精门
- 赤浊白浊门
- 前阴诸疾门
- 疝门
- 交肠门
- 肠鸣门
- 肠痈门
- 脱肛门
- 痔门
- 卷十五 专方
- 卷十六 祖方
- 桂枝汤(玉函)
- 麻黄汤(玉函)
- 续命汤(金匮名古今录验续命汤)
- 升麻汤(一名升麻葛根汤)
- 小柴胡汤(玉函千金名黄龙汤)
- 星香汤
- 术附汤
- 四逆汤(玉函)
- 理中汤(玉函金匮名人参汤)
- 半夏泻心汤(玉函)
- 局方七气汤
- 崔氏八味丸(金匮作汤。名生料八味丸)
- 金匮枳术汤
- 平胃散(局方)
- 二陈汤(局方)
- 四君子汤(局方)
- 四物汤(局方)
- 保元汤
- 生脉散
- 二冬膏
- 桔梗汤(玉函)
- 防己黄汤(金匮)
- 栀子豉汤(玉函)
- 小承气汤(玉函)
- 抵当汤(玉函)
- 凉膈散(局方)
- 备急丸(金匮)
- 伊芳尹三黄汤(仓公名火齐汤。金匮名泻心汤)
- 十枣汤(玉函)
- 五苓散(玉函)
- 益元散(一名天水散。一名六一散。)
- 白虎汤(玉函)
- 驻车丸(千金)
- 佐金丸
- 大补丸
- 金液丹(局方)
- 卷十六 附张介宾八略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