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风气内动

《中医基础理论》书籍目录

(一)内风的含义

风气内动,即“内风”。“内风”,是体内阳气亢逆变动而生风的一种病理变化。因其病变似外感六淫中风邪的急骤、动摇和多变之性,故名。由于“内风”与肝的关系较为密切,故又称肝风内动或肝风。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或阳热亢盛,或阴虚不能制阳,阳升无制,均可导致风气内动。故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风内动以眩晕、肢麻、震颤抽搐等病理反映为基本特征。风胜则动,因其具有“动摇不定’’的特点,故临床上称之为动风。

(二)内风的病理变化

风气内动有虚实之分,主要有热极生风、肝阳化风、阴虚风动和血虚生风等。

1.热极生风:热极生风,又称热盛风动。多见于热性病的极期,由于邪热炽盛,煎灼津液,伤及营血,燔灼肝经,使筋脉失其濡养所致。临床上以高热、神昏、抽搐、痉厥、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目睛上吊等为临床特征。

2.肝阳化风:肝阳化风,多由于情志所伤,操劳过度,耗伤肝肾之阴,以致阴虚阳亢,水不涵木,浮阳不潜,久之则阳愈浮而阴愈亏,终至阴不敛阳,肝之阳气升动而无制,便亢而化风,形成风气内动。临床可见筋惕肉晌、肢麻震颤、眩晕欲仆,或口眼喁斜,或半身不遂,甚则血随气逆而卒然仆倒,或为闭厥,或为脱厥。

3.阴虚风动:阴虚风动;多见于热病后期,阴津亏损,或由于久病耗伤,阴液大亏所致。主要病机是阴液枯竭,无以濡养筋脉,筋脉失养,则变生内风,此属虚风内动。临床可见筋挛肉晌、手足蠕动,以及阴液亏损之候。阴虚风动在病机和临床表现等方面与肝阳化风、热极生风是有区别的。

4.血虚生风:血虚生风,多由于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或久病耗伤营血,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或血不荣络,则虚风内动。临床可见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甚则手足拘挛不伸等症以及阴血亏虚之候。

此外,尚有血燥生风,多由久病耗血,或年老精亏血少,或长期营养缺乏,生血不足,或瘀血内结,新血生化障碍所致。其病机是津枯血少,失润化燥,肌肤失于濡养,经脉气血失于调和,血燥动而生风。临床可见皮肤干燥或肌肤甲错,并有皮肤瘙痒或落屑等症。

(三)外风与内风的关系

外风为六淫之首,四季皆能伤人,经口鼻或肌表而人。经口鼻而入者,多先侵袭肺系;经肌表而人者,多始于经络,正虚邪盛则内传脏腑。这两种途径又可同时兼有。因外风作用部位不同,临床上可有不同的表现。内风系自内而生,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与心肝脾肾有关,尤其是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其临床表现以眩晕、肢麻、震颤、抽搐等为主要特征。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医基础理论》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中医基础理论》书籍目录
  1. 风气内动《中医基础理论》
  2. 风气内动《中医词典》
  3. 风气呕吐《中医词典》
  4. 风气内动《中医名词词典》
  5. 风气呕吐《症因脉治》
  6. 风气霍乱《症因脉治》
  7. 风气神气《奇效简便良方》
  8. 风气霍乱《中医词典》
  9. 风气痛《奇效简便良方》
  10. 风气候《诸病源候论》
  11. 风气痛(附痿症、脱颏)《经验丹方汇编》
  12. 风气腹痛《症因脉治》
  13. 风气之病《中医词典》
  14. 风气腹痛《中医词典》
  15. 风气肿《中医词典》
  16. 风气二疽《中医词典》
  17. 风牵㖞僻《中医词典》
  18. 风气《中医词典》
  19. 风牵㖞偏外障《中医词典》
  20. 风气《圣济总录》
  21. 风牵㖞斜《中医词典》
  22. 风起㖞偏《中医词典》
  23. 风牵出睑《中医词典》
  24. 风偏枯候《诸病源候论》
  25. 风牵出睑《银海精微》
  26. 风偏枯候《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
  27. 风牵睑出《中医词典》
  28. 风偏枯方二首《外台秘要》
  29. 风牵睑出《明目至宝》
  30. 风偏枯《中医词典》
  31. 风牵睑出歌《眼科心法要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