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脏外华
华,光华,光彩之意。“精明色者,气之华也’’(《素问·脉要精微论》):“气由脏发,色由气华”(《四诊抉微》)。色泽为脏腑气血之外荣:光明显于外,润泽隐于内,光明润泽为色之常,在望色中是渭色之有神气。故曰:“光明者,神气之著;润泽者,精血之充”(《望诊遵经》)。五脏与面、毛、唇、爪、发相关,故面、毛、唇、爪、发的色泽,可以反映五脏气血的盛衰:五脏外华,即“心其华在面”,“肺其华在毛”,“脾其华在唇四白”,“肝其华在爪”,“肾其华在发”。
(一)心其华在面
心其华在面,是说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常可从面部的色泽反映出来。心主血脉,面部血脉极为丰富,全身气血皆可上注于面,所以面部的色泽能反映出心气的盛衰,心血的多少。
心功能健全,血脉充盈,循环通畅,则面色红润光泽;反之,心脏功能失调,可引起面部色泽异常。如心气不足,心血亏少,则面白无华;心脉瘀阻,则面色青紫。故曰:“心……其华在面”(《素问·六节脏象论》),“其荣色也”(《素问·五脏生成》)。
(二)肺其华在毛
毛为附在皮肤上的毫毛。“肺……其华在毛”(《素问·六节脏象论》),“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素问·五脏生成》)。肺主皮毛,肺宣发卫气和津液于毫毛,则毫毛光彩润泽。若肺气失调,不能行气与津液以温养毫毛,毫毛之营养不足,就会憔悴枯槁。故曰:“太阴者,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故气不荣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津液去则皮节伤,皮节伤则爪枯毛折,毛折则气先死”(《灵枢·经脉》):
(三)脾其华在唇
唇指口唇,位于口之前端,有上唇下唇之分。唇四周的白肉称之为唇四白。“唇为脾余”(《普济方》),“口唇者,脾之官也”(《灵枢·五阅五使》),“口为脾窍,内外唇肉脾所主也”·(《医学传真》)。口唇的肌肉由脾所主。因此,口唇的色泽形态可以反映脾的功能正常与否:脾气健运,气血充足,营养良好,则口唇红润而有光泽。如果脾的功能失调,口唇的色泽形态就会出现异常的变化。脾失健运,气血虚少,营养不良,则口唇淡白不华,甚则萎黄不泽;口唇糜烂为脾胃积热;环口黧黑,口唇卷缩不能覆齿是脾气将绝之兆。总之,口唇的形色,不但是全身气血状况的反映,而且也是脾胃功能状态的反映。
(四)肝其华在爪
爪指爪甲,包括指甲和趾甲。爪甲的营养来源与筋相同,故称“爪为筋之余”,“肝应爪”(《灵枢·本脏》)。爪甲赖肝血以滋养,肝血的盛衰,可以影响爪甲的荣枯。肝血充足,则爪甲坚韧明亮,红润光泽。若肝血不足,则爪甲软薄,枯而色夭,甚则变形或脆裂。所以说“肝……其华在爪”(《素问·六节脏象论》),“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素问·五脏生成》)。可见,爪甲色泽形态的变化,对于判断肝的生理病理有一定参考价值。所以见到上述病变,治疗多从肝人手。
(五)肾其华在发
发,即头发,又名血余。发之营养来源于血,故称“发为血之余”。但发的生机根源于肾。因为肾藏精,精能化血,精血旺盛,则毛发壮而润泽,故又说肾“其华在发”。由于发为肾之外候,所以发的生长与脱落、润泽与枯槁,与肾精的关系极为密切。

- 五脏外华《中医基础理论》
- 五脏胎毒所发《疡医大全》
- 五脏外形《医述》
- 五脏胎毒所发《冯氏锦囊秘录》
- 五脏外症《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 五脏所主论《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 五脏外症《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 五脏所主第六问(无方)《婴童百问》
- 五脏痿《黄帝内经太素》
- 五脏所主病《幼幼新书》
- 五脏五六腑六《类经》
- 五脏所主《小儿药证直诀》
- 五脏五六腑六释义《子午流注说难》
- 五脏所主《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 五脏五色死生《类经》
- 五脏所主《中医词典》
- 五脏五味补泻《痰火点雪》
- 五脏所主《中医名词词典》
- 五脏五邪相乘《医经国小》
- 五脏所欲《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 五脏五主论《内经博议》
- 五脏所属之症《推拿抉微》
- 五脏痫《中医词典》
- 五脏所属之证《幼幼集成》
- 五脏痫《证治准绳·幼科》
- 五脏所属之部位及病能的现象《幼科概论》
- 五脏痫《幼科释谜》
- 五脏所属《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 五脏相关《中医词典》
- 五脏所属《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五脏相胜《证治准绳·幼科》
《中医基础理论》
- 第一章 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
-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 第三章 脏象
- 第四章 精、气、血、津液
- 第五章 经络
-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五、十二经脉的循行
- 第三节 奇经八脉
- 第六章 体质
- 第七章 病因
- 第八章 病机
- 第九章 养生与防治
- [附]五运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