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膀胱
膀胱又称净腑、水府、玉海、脬、尿胞。位于下腹部,在脏腑中,居最下处。主贮存尿液及排泄尿液,与肾相表里,在五行属水,其阴阳属性为阳。
(一)膀胱的解剖形态
1.膀胱的解剖位置:位于下腹部,居肾之下,大肠之前。在脏腑中,居于最下处。
2.膀胱的形态结构:膀胱,为中空囊状器官。其上有输尿管,与肾脏相通,其下有尿道,开口于前阴,称为溺窍。
(二)膀胱的生理功能
1.贮存尿液:在人体津液代谢过程中,水液通过肺、脾、肾三脏的作用,布散全身,发挥濡润机体的作用。其被人体利用之后,即是‘“津液之余”者,下归于肾。经肾的气化作用,升清降浊,清者回流体内,浊者下输于膀胱,变成尿液。所以说:“津液之余者,入胞脬则为小便”,“小便者,水液之余也”(《诸病源候论·膀胱病候》),说明尿为津液所化。小便与津液常常相互影响,如果津液缺乏,则小便短少;反之,小便过多也会丧失津液。
2.排泄小便:尿液贮存于膀胱,达到一定容量时,通过肾的气化作用,使膀胱开合适度,则尿液可及时地从溺窍排出体外。
(三)膀胱的生理特性
膀胱具有司开合的生理特性。膀胱为人体水液汇聚之所,故称之为“津液之腑”、“州都之官”。膀胱赖其开合作用,以维持其贮尿和排尿的协调平衡。
肾合膀胱,开窍于二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然肾气足则化,肾气不足则不化。人气不化,则水归大肠而为泄泻。出气不化,则闭塞下焦而为癃肿。小便之利,膀胱主之,实肾气主之也”(《笔花医镜》)。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全赖于肾的固摄和气化功能。所谓膀胱气化,实际上,属于肾的气化作用。若肾气的固摄和气化功能失常,则膀胱的气化失司,开合失权,可出现小便不利或癃闭,以及尿频、尿急、遗尿、小便不禁等,故曰:“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尿”(《素问·宣明五气篇》)。所以,膀胱的病变多与肾有关,临床治疗小便异常,常从肾治之。

- 膀胱《中医基础理论》
- 膀胱《疡医大全》
- 膀胱《医述》
- 膀胱《中医词典》
- 膀胱《普济方·针灸》
- 膀胱《中医名词词典》
- 膀胱《顾松园医镜》
- 膀胱《放射诊断学》
- 膀胱癌《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膀胱《经络全书》
- 膀胱癌《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
- 膀(bǎng,音榜)《中医词典》
- 膀胱癌《中医之钥》
- 旁廷《中医词典》
- 膀胱癌《自我调养巧治病》
- 旁路激活途径《医学免疫学》
- 膀胱癌《病理学》
- 旁虎《手穴手纹诊治》
- 膀胱癌先兆《中医疾病预测》
- 庞先生伤寒论序《伤寒总病论》
- 膀胱痹《中医词典》
- 庞润田《中医词典》
- 膀胱病《千金翼方》
- 庞铭本《中医词典》
- 膀胱病《中医词典》
- 庞鹿门《中医词典》
- 膀胱病候《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
- 庞安时(约1043-1100年)《中医词典》
- 膀胱病候《诸病源候论》
- 庞安常脉论《古今医统大全》
- 膀胱不利《中医词典》
《中医基础理论》
- 第一章 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
-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 第三章 脏象
- 第四章 精、气、血、津液
- 第五章 经络
-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五、十二经脉的循行
- 第三节 奇经八脉
- 第六章 体质
- 第七章 病因
- 第八章 病机
- 第九章 养生与防治
- [附]五运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