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六腑
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它们的共同生理功能是“传化物”,其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饮食物入口,通过食道入胃,经胃的腐熟,下传于小肠,经小肠的分清泌浊,其清者(精微、津液)由脾吸收,转输于肺,而布散全身,以供脏腑经络生命活动之需要;其浊者(糟粕)下达于大肠,经大肠的传导,形成大便排出体外;而废液则经肾之气化而形成尿液,渗入膀胱,排出体外。饮食物在消化吸收排泄过程中,须通过消化道的七个要冲,即“七冲门”,意为七个冲要门户,“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难经·四十四难》)。
六腑的生理特性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具有通降下行的特性。“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人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素问·五脏别论》)。每一腑都必须适时排空其内容物,才能保持六腑通畅,功能协调,故有“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之说。突出强调“通”、“降”二字,若通和降的太过与不及,均属于病态。

- 六腑《中医基础理论》
- 六腑《中医词典》
- 六腑《医学见能》
- 六腑《止园医话》
- 六腑病机《中医基础理论》
- 六腑《中医名词词典》
- 六腑腹胀《中医词典》
- 六府胀《中医词典》
- 六腑腹胀《症因脉治》
- 六缝《中医词典》
- 六腑井荥俞原经合歌《医宗金鉴》
- 六法兼施章《韩氏医通》
- 六腑井荥俞原经合歌《刺灸心法要诀》
- 六法方钞(伤寒药方)《古今医统大全》
- 六腑绝症《医门补要》
- 六丁丸《是斋百一选方》
- 六腑咳证《灵素节注类编》
- 六畜之痫《幼幼新书》
- 六腑平脉《脉诀刊误》
- 六畜痫《中医词典》
- 六腑气《中医词典》
- 六畜毛蹄甲味咸,平,有毒。主治鬼疰蛊毒,寒热,惊痫痉,癫疾,狂走,骆驼毛尤良。《本草经集注》
- 六腑三焦辨《目经大成》
- 六畜毛蹄甲(马、牛、羊、猪、狗、鸡)《神农本草经》
- 六腑生病《黄帝内经太素》
- 六畜毛蹄甲《名医别录》
- 六腑说《内经博议》
- 六畜毛蹄甲《证类本草》
- 六腑所合《中医词典》
- 六畜毛蹄甲《医学入门》
- 六腑移热《灵素节注类编》
《中医基础理论》
- 第一章 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
-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 第三章 脏象
- 第四章 精、气、血、津液
- 第五章 经络
-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五、十二经脉的循行
- 第三节 奇经八脉
- 第六章 体质
- 第七章 病因
- 第八章 病机
- 第九章 养生与防治
- [附]五运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