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解五十二
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泻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邪胜则虚之者,出针勿按。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言实与虚者,寒温气多少也。若无若有者,疾不可知也。察后与先者,知病先后也。为虚与实者,工勿失其法。若得若失者,离其法也。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者,为其各有所宜也。补泻之时者,与气开阖相合也。九针之名,各不同形者,针穷其所当补泻也。
此解《灵枢·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泻之,菀菀同郁。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言实与虚,若有若无,察后与前,若存若亡,为虚与实,若得若失。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九针十二原文。
刺法,虚则实之者,针下热至则实,气实乃热也。满而泻之者,针下寒则虚,气虚乃寒也。菀陈则除之者,出其恶血也。邪胜则虚之者,出针勿按,使其邪去而经虚也。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令里气之莫泻也。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令里气之得出也。言实与虚者,寒温二气之多少也。若无若有者,疾之有无虚实不可知也。察后与先者,察知病气之先后也。为虚与实者,工于补泻,勿失其法也。若得若失者,似若离其法也。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者,为其或补或泻,各有所宜也。补泻之时者,与经气开阖之宜,适相合也。九针之名,各不同形者,针之长短大小各异其制,穷尽其所当补泻之法也。针形,详见《灵枢》。
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针下寒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经气已至,慎守勿失者,勿变更也。深浅在志者,知病之内外也。近远如一者,深浅其候等也。如临深渊者,不敢堕也。手如握虎者,欲其壮也。神无营于众物者,静志观病人,无左右视也。义无邪下者,欲端以正也。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
此解宝命全形论: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如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义无邪下,必正其神。宝命全形论文。
刺实须其虚者,留针,候之阴气隆至,盛至也。针下寒生,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留针,后之阳气隆至,针下热生,乃去针也。经气已至,慎守勿失者,勿变更而失守也。深浅在志者,知病之内外,针之浅深皆宜也。近远如一者,病之深浅不同,而测候之法,皆以气至为准,适相等也。如临深渊者,不效怠堕也。手如握虎者,欲其力壮也。神无营于众物者,静志而观病人,无左右旁视也。义无邪下者,针入孔穴,欲其端以正也。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之目,以制其神,令其气之易行也。
帝曰:余闻九针上应天地四时阴阳,愿闻其方,令可传于后世,以为常也。岐伯曰: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身形亦应之,针各有所宜,故曰九针。
义详下文。
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人筋应时,人声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人口齿面目应星,人出入气应风,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故一针皮,二针肉,三针脉,四针筋,五针骨,六针调阴阳,七针益精,八针除风,九针通九窍,除三百六十五节气,此之谓各有所主也。
人皮在外,应天,人肉在内,应地,人脉在皮肉之中,应人,筋聚四肢,诸筋皆属于节。应四时,声发五脏,应五音,阴阳合为六气,应六律,口齿面目七窍,应七星,出入之气周于四正四维,以应八风,上下九窍通于三百六十五络,以应九野。人有九应,故刺备九针,其用不同,此之谓各有所主也。此下经文一百二十三字,文义残缺错讹,今不具载。

- 针解《素问悬解》
- 针剂《中医词典》
- 针解法《中医词典》
- 针忌《针灸资生经》
- 针解篇《黄帝内经·素问》
- 针忌《普济方·针灸》
- 针禁忌法《普济方·针灸》
- 针急喉闭方《医方考》
- 针禁忌法《重楼玉钥》
- 针急喉闭,缠喉风,并灸法《是斋百一选方》
- 针经《此事难知》
- 针火《本草纲目》
- 针经标幽赋《普济方·针灸》
- 针后异常感《中医刺灸》
- 针经标幽赋《针经指南》
- 针后劳动病转重《医门补要》
- 针经直说《普济方·针灸》
- 针害《子午流注说难》
- 针经直说《针经指南》
- 针害《中医词典》
- 针灸《中医名词词典》
- 针罐法《中医词典》
- 针灸《圣济总录》
- 针刮《松峰说疫》
- 针灸《古今医统大全》
- 针工《中医词典》
- 针灸《续名医类案》
- 针感《中医词典》
- 针灸《医学入门》
- 针分三气失宜为害《类经》
- 针灸《类经》
《素问悬解》
- 黄帝内经素问序
-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
- 自序
- 新刻叙
- 卷一 养生
- 卷二 脏象
- 卷二 脉法
- 卷三 脉法
- 卷四 经络
- 卷四 孔穴
- 卷五 病论
- 卷六 病论
- 卷六 治论
- 卷七 刺法
- 卷八 刺法
- 卷九 雷公问
- 卷十 运气
- 卷十一 运气
- 卷十二 运气
- 卷十三 运气
- 校余偶识 清·冯承熙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