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论三十六

《素问悬解》书籍目录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肺主气,肺气清降,呼吸静顺,故不咳嗽,肺金不降,胸膈壅阻,逆气冲激,则咳嗽生焉。咳生于肺,而其原不一,五脏六腑之病,传之于肺,皆令人咳,非独肺脏之自病也。且以肺咳言之,肺主皮毛,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被感,先受风寒之邪气,邪气在表,外束皮毛,皮毛闭敛,则肺气壅阻,缘肺合皮毛,表里同气,从其合也。其再加以寒饮食入胃,寒气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饮食之寒与风露之寒外内合邪,因而客居肺部不散,寒闭气阻,则为肺咳,是肺咳之故也。

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

咳生于肺,而受病之原,则传自五脏,不可第责之肺也。五脏各以其主治之时受病,非其主治之时,各于其所胜之脏传以与之。肺应秋,乘秋则肺先受邪,肝应春,乘春则肝先受之,肾应冬,乘冬则肾先受之,心应夏,乘夏则心先受之,脾应至阴,长夏。乘至阴则脾先受之。盖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其司令之时,当其主治之时感于寒,则主治之脏受其病。微则传之肺,肺气上逆而为咳,甚则传之大肠,大肠下陷,为泄为痛也。

帝曰:何以异之?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肺气上逆也。甚则唾血,肺金失敛也。

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心咳者,火克金也。咳则心痛者,君火逆冲也。心脉上挟咽,心气冲塞,故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君火升炎,故咽肿喉痹也。

肾咳之状,咳则腰脊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肾咳者,水乘金也。水渍肺脏,则气阻为咳。肾脉贯脊,故腰背相引而痛。肾主五液,入脾为涎,脾湿胃逆,则涎出于口,故甚则咳涎。

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脾咳者,土累金也。脾以湿土主令,肺从脾土化湿,湿旺胃逆,肺金不降,清气郁阻,则生痰嗽。脾从左升,左升则右降,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者,肺气不能右降也。甚则身动而气愈逆,是以咳剧也。

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

肝咳者,木侮金也。肝为风木,内胎君火,衰则肺金固克风木,盛则风木亦侮肺金,火胎郁发,肺金受伤,则生咳嗽。肝脉行于两胁,故胁痛不可以转。转则肝气郁遏,两胠下满,胠即胁也。

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岐伯曰: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

脏病移腑,表里相传也。

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脾咳不已,传之于胃,胃逆则呕,呕甚则吐蚘虫。盖脾为太阴湿土,肺以手太阴不司令气,从土化湿,燥被湿夺,则阳明戊土不化庚金之燥,而化己土之湿,湿盛则脾陷而胃逆,胃逆则肺无降路,湿气堙塞,而生痰嗽。故肺咳之原,虽缘五脏六腑之相传,而胃土上逆,则为咳嗽之根。甚则为泄为痛,由于脾陷,微则为咳,由于胃逆。胃咳者,戊土之阻辛金也。

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

肝咳不已,传之于胆,胆木上逆,而克胃土,则咳呕胆汁,胆汁色黄而味苦。胆咳者,甲木之伤辛金也。甲木化气相火,能刑辛金。

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矢。

肺咳不已,传之大肠,大肠下陷,魄门不收,故咳而遗矢。大肠咳者,庚金之干辛金也。

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

心咳不已,传之小肠,小肠下陷,故咳而肛门失气,气与咳俱失。小肠咳者,丙火之克辛金也。

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

肾咳不已,传之膀胱,膀胱失藏,故咳而遗溺。膀胱咳者,壬水之乘辛金也。

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饮食。

久咳不已,上中下三焦俱病,则传之三焦,三焦火陷,不能生土,故咳而腹满,不欲饮食。三焦咳者,相火之刑辛金也。

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久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聚于胃者,胃土上逆,浊气填塞,聚于胃口也。关于肺者,胃逆则肺阻也。肺逆则多涕,胃逆则多唾,浊气郁塞,是以淫泆而化涕唾。肺胃郁升,则面浮肿。总因浊气之上逆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脏之俞,在脉之所起第三穴。腑之合,在脉之所起第六穴。脏之经,在脉之所起第四穴。腑之经,在脉之所起第五穴。五脏五腧,曰井荥俞经合,六腑六腧,曰井荥俞原经合,详见《灵枢·本输》。俞与腧、输俱通。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素问悬解》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素问悬解》书籍目录
  1. 咳论《素问悬解》
  2. 咳论《黄帝内经太素》
  3. 咳论经旨《中医词典》
  4. 咳利谵语证七 少阴八《伤寒悬解》
  5. 咳论经旨《中医词典》
  6. 咳家《中医词典》
  7. 咳论篇《黄帝内经·素问》
  8. 咳家《中医词典》
  9. 咳逆《中医词典》
  10. 咳喘点《手穴手纹诊治》
  11. 咳逆《中医词典》
  12. 咳喘1个月《名师垂教》
  13. 咳逆《伤寒捷诀》
  14. 咳喘《张氏医通》
  15. 咳逆《幼幼新书》
  16. 咳喘《中医词典》
  17. 咳逆《普济方·针灸》
  18. 咳喘《中医词典》
  19. 咳逆《古今医鉴》
  20. 咳病《扁鹊心书》
  21. 咳逆《儒门事亲》
  22. 咳、嗽《地震灾后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治疗手册》
  23. 咳逆《卫生易简方》
  24. 《广瘟疫论》
  25. 咳逆《丹溪心法》
  26. 《伤寒明理论》
  27. 咳逆《仁术便览》
  28. 《伤寒寻源》
  29. 咳逆《伤寒大白》
  30. 《友渔斋医话》
  31. 咳逆《伤寒六书》

《素问悬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