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热病论三十九

《素问悬解》书籍目录

黄帝问曰: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岐伯对曰:夫寒盛则生热也。此段旧误在水热穴论。

寒盛于外,束闭皮毛,营血郁遏,则生内热也。

帝曰:病热而有所痛者何也?岐伯曰:病热者,阳脉也,以三阳之动也。人迎一盛少阳,二盛太阳,三盛阳明,入阴也。夫阳入于阴,故病在头与腹,乃(月真)胀而头痛也。此段旧误在腹中论内。

病热者,风邪在表,郁其阳脉也。病热而有所痛者,以三阳之郁动而冲突也。太阴行气于三阴,脉动寸口,阳明行气于三阳,脉动人迎,人迎一盛,是少阳之郁发,二盛二倍。是太阳之郁发,三盛三倍,是阳明之郁发。三阳以阳明为长,病及阳明,阳旺极矣,由是自阳分而入阴分也。夫阳入于阴,则经气盛满,脉络弗容,故在上之经,逆冲头上,在下之经,陷遏腹里,乃腹胀而头痛也。

帝曰:善。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帝曰:病热当何禁之?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帝曰:善。治遗奈何?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

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余热遗留,缠绵未去也。诸遗者,以其热邪犹甚,而遽强食之,脾土虚弱,未能消克,水谷不消,中气胀满,热邪郁发,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势已衰,而余热有所伏藏,因其饮食新下,与谷气相薄,两热相合,内热与饮食之热相合。故有所遗也。大凡病热少愈,而余热未清,食肉而不消则病复,多食而难化则病遗,此其禁也。治遗之法,视其脏腑之虚实,补泻无差,调其经络之逆从,升降如故,可使其病必已矣。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二段旧误在热论中。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夏至以前谓之病温,夏至以后谓之病暑,以其时令而异名也。温暑之病,皆由风闭皮毛,郁其内热而成,当泄其皮毛,令经热与汗皆出,勿止也。热病之遗者,热未透泄耳,汗之既彻,经热全清,则无所遗留矣。

帝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

阴阳交者,阴阳交并,独阳无阴也。

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汗者,精气也,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

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气,谷气即胃气也。卫气之本。谷气蒸发,泄而为汗,而气化之原,实生于精。水谷消磨,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而后气化也,是汗乃精气相合而酝酿者。今病温热发,邪气不致内蒸脏腑,烁其阴精,乃致交蒸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热外却,而阴精里胜也。精胜邪负,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所为也。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而精负也。邪胜而不能食者,精无余也。无俾,犹言无瞧类也。病势如此,而人尚存留者,其寿可立待而倾殒也。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灵枢·热病》语。汗后脉宜安静,今脉不与汗后相应,此正气不胜其病邪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缘肾藏精,精舍志,《灵枢·本神》语。精亡则志乱也。今见三死,脉躁疾,一。狂言,二。不能食,三。不见一生,虽汗出暂愈,亦必死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素问悬解》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素问悬解》书籍目录
  1. 评热病论《素问悬解》
  2. 评脉《丹溪手镜》
  3. 评热病论篇《黄帝内经·素问》
  4. 评荆芥、细辛、防风、独活《痧胀玉衡》
  5. 评热病论篇《冯氏锦囊秘录》
  6. 评价实验与分析误差类型的关系《临床生物化学》
  7. 评热病论篇《疡医大全》
  8. 评价阶段《基础护理学》
  9. 评伤寒论《冯氏锦囊秘录》
  10. 评估者应具备的条件《医学心理学》
  11. 评赵氏医贯说《冯氏锦囊秘录》
  12. 评估晤谈《医学心理学》
  13. 《本草纲目》
  14. 评估过程《医学心理学》
  15. 苹果《老年食养食疗》
  16. 评估的信息来源和利用《医学心理学》
  17. 苹果《滇南本草》
  18. 评非时用附子大黄《活幼心书》
  19. 苹果茶《茶饮保健》
  20. 评定量表《医学心理学》
  21. 苹果陈皮茶《茶饮保健》
  22. 评半夏、藿香止吐《痧胀玉衡》
  23. 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24. 平卒尸厥脉证《脉经》
  25. 凭脉不证书《医述》
  26. 平中风历节脉证《脉经》
  27. 屏翳《中医词典》
  28. 平治法《石室秘录》
  29. 屏障避孕《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30. 平治《圣济总录》
  31. 瓶儿草《滇南本草》

《素问悬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