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证
痉证反张摇头噤,项强拘急转侧难,身热足寒面目赤,须审刚柔治法全。
【注】风湿寒之邪合而为痉,其证则背反张,摇头口噤,项强拘急,转侧艰难,身热足寒,面目赤色也。须审刚柔治之可痊也。风湿盛者则有汗,为柔痉。风寒盛者则无汗,为刚痉。均以小续命汤主之。刚痉去附子,柔痉去麻黄。表实者去参、附,加羌活、独活。里实者去参、附,加芒硝、大黄。甚者则以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发之。此治痉之大略也,详在痉门。

- 痉证《伤寒心法要诀》
- 痉证《医学摘粹》
- 痉症《保婴撮要》
- 痉证《医学摘粹》
- 痉症案《丁甘仁医案》
- 痉证《景岳全书》
- 痉症论治《类证治裁》
- 痉证《医学集成》
- 痉症脉候《类证治裁》
- 痉有寒热虚实四大纲论《温病条辨》
- 痉症有阴有阳《医学传心录》
- 痉因质疑《温病条辨》
- 竞争法《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痉湿暍病篇正误《医宗金鉴》
- 竟体发《中医词典》
- 痉湿暍病篇存疑《医宗金鉴》
- 竟体痈《中医词典》
- 痉湿暍《医宗金鉴》
- 敬陈纂集大小合参意《冯氏锦囊秘录》
- 痉湿暍《金匮悬解》
- 靖镇廓《中医词典》
- 痉湿喝病脉证《金匮要略方论》
- 静《中医词典》
- 痉湿病暍脉证并治《医宗金鉴》
- 静定《中医词典》
- 痉湿病脉证治《金匮要略心典》
- 静而得之《明医指掌》
- 痉湿病脉证并治《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
- 静伏《中医词典》
- 痉湿病脉证《金匮要略浅注》
- 静功《中医词典》
《伤寒心法要诀》
- 作者:吴谦 朝代:清朝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卷一
- 卷一
- 伤寒传经从阳化热从阴化寒原委
- 太阳风邪伤卫脉证
- 太阳寒邪伤营脉证
- 风寒营卫同病脉证
- 误服三汤致变救逆
- 三阳受病传经欲愈脉证
- 阳明表病脉证
- 阳明热病脉证
- 阳明腑病脉证
- 阳明慎汗慎清慎下
- 少阳脉证
- 少阳病用柴胡汤加减法
- 少阳禁汗禁吐禁下
- 少阳可吐可汗可下
- 三阳合病并病
- 三阴受病传经欲愈脉证
- 太阴阴邪脉证
- 太阴阳邪脉证
- 太阴阳明表里同病
- 少阴阴邪脉证
- 少阴阳邪脉
- 少阴太阳表里同病
- 厥阴阴邪脉证
- 厥阴阳邪脉证
- 少阴厥阴外热里寒脉证
- 两感
- 汗下失宜致变坏证
- 表证
- 里证
- 阳证
- 阴证
- 阳盛格阴
- 阴盛格阳
- 阳毒
- 阴毒
- 卷二
- 表热里热阴热阳热
- 恶寒背恶寒辨
- 恶风
- 头痛
- 项强
- 身痛
- 烦躁不眠懊
- 自汗头汗
- 手足汗
- 潮热、时热
- 谵语、郑声
- 渴证
- 舌苔
- 胸胁满痛
- 呕吐
- 往来寒热如疟寒热
- 目眩耳聋
- 腹满痛
- 吐证
- 热利寒利
- 但欲寐
- 阴阳咽痛
- 气上冲
- 饥不欲食
- 手足厥逆
- 少腹满痛
- 神昏狂乱蓄血发狂
- 循衣摸床
- 太阳阳邪停饮
- 太阳阴邪停饮
- 少阴阳邪停饮
- 少阴阴邪停饮
- 喘急短气
- 心下悸
- 战振栗
- 呢逆哕噫
- 结胸
- 痞硬
- 发黄
- 疹斑
- 衄血
- 吐血
- 大小便脓血
- 颐毒
- 狐惑
- 百合
- 热入血室
- 食复劳复
- 房劳复阴阳易
- 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