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证
三法伤津胃燥干,阳往乘阴渴亦然,渴欲饮水少少与,莫使停留饮病干。太阳五苓尿不利,阳明白虎饮连连,少阳证具心烦渴,小柴去半粉加添。
【注】渴病,多因或汗、或吐、或下三法伤其津液,致令胃中干燥,故引饮也。阳邪往乘三阴,太阴则嗌干,少阴则口燥,厥阴则消渴。渴在三阴,阳邪亦属热伤津液,故曰渴亦然也。三阴之渴,治法详于三阴经内。凡渴欲饮水者,当少少与之,以滋胃干,胃和则愈,若恣意与饮之,不但渴不能愈,致水停留为病也。太阳之渴用五苓散者,以水停下焦,小便不利故也。阳明之渴用白虎者,以胃热饮水连连不已也。少阳寒热往来等证已具,心烦渴者,用小柴胡汤以和解,去半夏以避燥,加花粉以生津液也。

- 渴证《伤寒心法要诀》
- 渴证《医学摘粹》
- 渴症《伤寒捷诀》
- 渴证《医学摘粹》
- 渴症《保婴撮要》
- 渴证《医学摘粹》
- 渴症第八十九问《婴童百问》
- 渴证《医宗金鉴》
- 克风泪出症《中医词典》
- 渴续法《医学纲目》
- 克风泪出症《中医词典》
- 渴忒饼儿《饮膳正要》
- 克雷白杆菌肺炎《呼吸病学》
- 渴热《麻科活人全书》
- 克雷伯氏菌《医学微生物学》
- 渴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 克雷伯氏菌感染的治疗《医学微生物学》
- 渴利虚经脉涩成痈脓方一十一首《外台秘要》
- 克雷氏骨折《百病自测》
- 渴利候《诸病源候论》
- 克隆病 《消化病学》
- 渴利候《诸病源候论》
- 克隆病(肉芽肿性小肠结肠炎)《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渴利后损候《诸病源候论》
- 克隆不应答《医学免疫学》
- 渴利后发疮候《诸病源候论》
- 克隆基因的表达《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渴利《中医词典》
- 克隆酶供体免疫测定《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渴利《中医词典》
- 克隆清除《医学免疫学》
《伤寒心法要诀》
- 作者:吴谦 朝代:清朝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卷一
- 卷一
- 伤寒传经从阳化热从阴化寒原委
- 太阳风邪伤卫脉证
- 太阳寒邪伤营脉证
- 风寒营卫同病脉证
- 误服三汤致变救逆
- 三阳受病传经欲愈脉证
- 阳明表病脉证
- 阳明热病脉证
- 阳明腑病脉证
- 阳明慎汗慎清慎下
- 少阳脉证
- 少阳病用柴胡汤加减法
- 少阳禁汗禁吐禁下
- 少阳可吐可汗可下
- 三阳合病并病
- 三阴受病传经欲愈脉证
- 太阴阴邪脉证
- 太阴阳邪脉证
- 太阴阳明表里同病
- 少阴阴邪脉证
- 少阴阳邪脉
- 少阴太阳表里同病
- 厥阴阴邪脉证
- 厥阴阳邪脉证
- 少阴厥阴外热里寒脉证
- 两感
- 汗下失宜致变坏证
- 表证
- 里证
- 阳证
- 阴证
- 阳盛格阴
- 阴盛格阳
- 阳毒
- 阴毒
- 卷二
- 表热里热阴热阳热
- 恶寒背恶寒辨
- 恶风
- 头痛
- 项强
- 身痛
- 烦躁不眠懊
- 自汗头汗
- 手足汗
- 潮热、时热
- 谵语、郑声
- 渴证
- 舌苔
- 胸胁满痛
- 呕吐
- 往来寒热如疟寒热
- 目眩耳聋
- 腹满痛
- 吐证
- 热利寒利
- 但欲寐
- 阴阳咽痛
- 气上冲
- 饥不欲食
- 手足厥逆
- 少腹满痛
- 神昏狂乱蓄血发狂
- 循衣摸床
- 太阳阳邪停饮
- 太阳阴邪停饮
- 少阴阳邪停饮
- 少阴阴邪停饮
- 喘急短气
- 心下悸
- 战振栗
- 呢逆哕噫
- 结胸
- 痞硬
- 发黄
- 疹斑
- 衄血
- 吐血
- 大小便脓血
- 颐毒
- 狐惑
- 百合
- 热入血室
- 食复劳复
- 房劳复阴阳易
- 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