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热、时热
午后一发为潮热,无休发热汗蒸蒸,时热自汗无里证,先时与药桂枝称。
【注】潮热,阳明腑证也。阳明旺于申酉,故潮热发于午后,如潮信之不失,因名之曰潮热,可下之证也。无休发热汗蒸蒸,谓发热无休止之时,热气透手溱漆有汗,名曰蒸蒸发热,亦属阳明内实,可下之证也。时热自汗者,谓发热时轻时重而有自汗也,似潮热而次数,似蒸蒸而休止。潮热蒸蒸之热,则必兼有可下之证。时热时止之热,则必不兼可下之证,故曰∶无里证也。因其无里证,热而有汗,知风邪留连在表不已,故用桂枝主治。然必先其发热汗出之时与桂枝汤也,盖桂枝不为时热自汗者设,而为时热自汗有表无里证者设也。此处重在无里证,非谓凡有时热自汗,皆可服桂枝汤也。
- 潮热、时热《伤寒心法要诀》
- 潮热(阴虚火动附)《脉症治方》
- 潮热、吐衄血《古今医案按》
- 潮热《伤寒括要》
- 潮热、蒸热、寒热《女科指要》
- 潮热《伤寒指掌》
- 潮热第五十七问《婴童百问》
- 潮热《伤寒明理论》
- 潮热歌《伤寒百证歌》
- 潮热《医效秘传》
- 潮热汗出谵语腹满便秘《四圣悬枢》
- 潮热《医学启源》
- 潮热汗出谵语腹痛便秘《四圣悬枢》
- 潮热《伤寒寻源》
- 潮热惊《幼科推拿秘书》
- 潮热《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 潮热论《侣山堂类辩》
- 潮热《丹溪手镜》
- 潮热门《张氏医通》
- 潮热《麻科活人全书》
- 潮热时热《医宗金鉴》
- 潮热《伤寒六书》
- 潮热时热《医学摘粹》
- 潮热《伤寒六书》
- 潮热似疟《证治准绳·幼科》
- 潮热《周慎斋遗书》
- 潮热往来《幼科推拿秘书》
- 潮热《伤寒大白》
- 潮热续法《医学纲目》
- 潮热《明医杂着》
- 潮热谵语腹痛便秘《四圣悬枢》
《伤寒心法要诀》
- 作者:吴谦 朝代:清朝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卷一
- 卷一
- 伤寒传经从阳化热从阴化寒原委
- 太阳风邪伤卫脉证
- 太阳寒邪伤营脉证
- 风寒营卫同病脉证
- 误服三汤致变救逆
- 三阳受病传经欲愈脉证
- 阳明表病脉证
- 阳明热病脉证
- 阳明腑病脉证
- 阳明慎汗慎清慎下
- 少阳脉证
- 少阳病用柴胡汤加减法
- 少阳禁汗禁吐禁下
- 少阳可吐可汗可下
- 三阳合病并病
- 三阴受病传经欲愈脉证
- 太阴阴邪脉证
- 太阴阳邪脉证
- 太阴阳明表里同病
- 少阴阴邪脉证
- 少阴阳邪脉
- 少阴太阳表里同病
- 厥阴阴邪脉证
- 厥阴阳邪脉证
- 少阴厥阴外热里寒脉证
- 两感
- 汗下失宜致变坏证
- 表证
- 里证
- 阳证
- 阴证
- 阳盛格阴
- 阴盛格阳
- 阳毒
- 阴毒
- 卷二
- 表热里热阴热阳热
- 恶寒背恶寒辨
- 恶风
- 头痛
- 项强
- 身痛
- 烦躁不眠懊
- 自汗头汗
- 手足汗
- 潮热、时热
- 谵语、郑声
- 渴证
- 舌苔
- 胸胁满痛
- 呕吐
- 往来寒热如疟寒热
- 目眩耳聋
- 腹满痛
- 吐证
- 热利寒利
- 但欲寐
- 阴阳咽痛
- 气上冲
- 饥不欲食
- 手足厥逆
- 少腹满痛
- 神昏狂乱蓄血发狂
- 循衣摸床
- 太阳阳邪停饮
- 太阳阴邪停饮
- 少阴阳邪停饮
- 少阴阴邪停饮
- 喘急短气
- 心下悸
- 战振栗
- 呢逆哕噫
- 结胸
- 痞硬
- 发黄
- 疹斑
- 衄血
- 吐血
- 大小便脓血
- 颐毒
- 狐惑
- 百合
- 热入血室
- 食复劳复
- 房劳复阴阳易
- 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