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疟
温疟得之冬中风,寒气藏于骨髓中,至春邪气不能发,遇暑烁髓消肌形,或因用力腠发泄,邪汗同出故热生,衰则气复寒后作,证同温热治相同。
【注】经曰∶温疟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阳气尚微,邪气不能自出,因值大暑,烁脑髓消肌肉,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同出,出则阴虚而阳盛,故热生也,衰则气复入,入则阳虚而阴盛,故后作寒也。其证同温热,治亦相同也。

- 温疟《伤寒心法要诀》
- 温疟《温疫论》
- 温疟《伤寒括要》
- 温疟《温热暑疫全书》
- 温疟(伤寒门 下)《古今医统大全》
- 温疟《时病论》
- 温疟辨《研经言》
- 温疟《温病条辨》
- 温疟二方《本草乘雅半偈》
- 温疟《金匮翼》
- 温疟方五首《外台秘要》
- 温疟《医学心悟》
- 温疟候《诸病源候论》
- 温疟《医述》
- 温疟秘方《华佗神方》
- 温疟《伤寒捷诀》
- 温疟说《研经言》
- 温疟《新修本草》
- 温疟有三说《研经言》
- 温疟《备急千金要方》
- 温脾《中医词典》
- 温疟《中医词典》
- 温脾《汤头歌诀》
- 温疟《时病论歌括新编》
- 温脾丹《冯氏锦囊秘录》
- 温疟《四圣心源》
- 温脾丹《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 温疟《圣济总录》
- 温脾丹《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 温疟《中医名词词典》
- 温脾丹《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伤寒心法要诀》
- 作者:吴谦 朝代:清朝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卷一
- 卷一
- 伤寒传经从阳化热从阴化寒原委
- 太阳风邪伤卫脉证
- 太阳寒邪伤营脉证
- 风寒营卫同病脉证
- 误服三汤致变救逆
- 三阳受病传经欲愈脉证
- 阳明表病脉证
- 阳明热病脉证
- 阳明腑病脉证
- 阳明慎汗慎清慎下
- 少阳脉证
- 少阳病用柴胡汤加减法
- 少阳禁汗禁吐禁下
- 少阳可吐可汗可下
- 三阳合病并病
- 三阴受病传经欲愈脉证
- 太阴阴邪脉证
- 太阴阳邪脉证
- 太阴阳明表里同病
- 少阴阴邪脉证
- 少阴阳邪脉
- 少阴太阳表里同病
- 厥阴阴邪脉证
- 厥阴阳邪脉证
- 少阴厥阴外热里寒脉证
- 两感
- 汗下失宜致变坏证
- 表证
- 里证
- 阳证
- 阴证
- 阳盛格阴
- 阴盛格阳
- 阳毒
- 阴毒
- 卷二
- 表热里热阴热阳热
- 恶寒背恶寒辨
- 恶风
- 头痛
- 项强
- 身痛
- 烦躁不眠懊
- 自汗头汗
- 手足汗
- 潮热、时热
- 谵语、郑声
- 渴证
- 舌苔
- 胸胁满痛
- 呕吐
- 往来寒热如疟寒热
- 目眩耳聋
- 腹满痛
- 吐证
- 热利寒利
- 但欲寐
- 阴阳咽痛
- 气上冲
- 饥不欲食
- 手足厥逆
- 少腹满痛
- 神昏狂乱蓄血发狂
- 循衣摸床
- 太阳阳邪停饮
- 太阳阴邪停饮
- 少阴阳邪停饮
- 少阴阴邪停饮
- 喘急短气
- 心下悸
- 战振栗
- 呢逆哕噫
- 结胸
- 痞硬
- 发黄
- 疹斑
- 衄血
- 吐血
- 大小便脓血
- 颐毒
- 狐惑
- 百合
- 热入血室
- 食复劳复
- 房劳复阴阳易
- 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