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六气主治要法
大寒丑上,初之气,自大寒至春分,厥阴风木之位,一阳用事,其气微。故曰少阳得甲子元头,常以大寒初交之气,分以六周甲子,以应六气下。十二月、正月、二月少阳,三阴三阳亦同。
注云∶初之气为病,多发咳嗽,风痰,风厥,涎潮,痹塞口 ,半身不遂,失音,风〔癫〕,风中妇人,胃中留饮,脐腹微痛,呕逆恶心,旋运惊悸,〔阳狂〕心风,搐搦颤掉。初之〔气〕根据《内经》在上者宜吐,在下者宜下。
春分卯上,二之气,春分至小满,少阴君火之位,阳气〔动〕清明之间,有阳明之位也。
注云∶二之气为病,多发风湿风热。经曰∶风伤于阳,湿伤于阴,微则头痛身热,发作风湿之候,风伤于血也,湿伤于胃气也。是以风湿为病,阴阳俱虚,而脉浮,汗出,身重,眠多鼻息,语言难出。以上二证,不宜热药,下之必死。二之气病,宜以桂枝麻黄汤发汗而已。
小满以上,三之气,小满至大暑,少阳相火之位,阳〔气〕发万物俱盛,故云太阳旺。其脉洪大而长,天气并万物人脉盛。
注云∶三之气为病,〔多发热〕,皆传足经者多矣,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太阳者,发热恶寒,头项痛,腰背强。阳明者,肌痛目痛,鼻干不得卧。少阳胸胁痛,耳聋,口苦,寒热往来而呕。此三阳属热。太阴者,腹满咽干,手足自温,自利不渴,或腹满时痛。少阴,口燥舌干而渴。厥阴〔烦〕满,舌卷囊缩,喘热闷乱,四肢厥冷,爪甲青色。三之气病,宜下清上凉〔及〕温养,不宜用巴豆热药下之。
大暑未上,四之气,大暑至秋分,太阴湿土之位,阳气发散之后,阴已用事,故曰太阴旺,此三阴三阳,与天气标本阴阳异矣。脉缓大而长,燥金旺;紧细短涩,以万物干燥,明可见矣。
注云∶四之气为病,多发暑气,头痛身热,发渴,不宜作热病治(宜)以白虎汤,得此病不传染,次发脾泄,胃泄,大肠泄,小肠泄,大瘕泄,霍乱吐泻,〔白利〕及赤白相杂,米谷不消,肠鸣切痛,面浮足肿,目黄口干,胀满气痞,手足无力,小儿亦如之。四之气〔病〕宜渗泄,五苓之类是也。
秋分酉上,五之气,秋分至小雪,阳明燥金之位,阳衰阴盛,故曰金气旺,其脉细而微。
注云∶五之气为病,多发喘息,呕逆咳嗽,及妇人寒热往来, 疟瘅痔,消渴中满,小儿斑疹痘疮。五之气病,宜以大柴胡汤解治表里。
小雪亥上,终之气,小雪至大寒,太阳寒水之位,阴极而尽,天气所收,故曰厥阴旺。厥者,极也,其脉沉短而〔微〕。万物收藏在内,寒气闭塞肤腠,气液不能越,故脉微也。
注云∶终之气为病,多发风寒,风痰湿痹,四肢不收。秋尽冬水复旺,水湿相搏,肺气又衰,冬寒甚,故发则收引,病厥〔痿〕弱无以运用。水液澄澈清冷,大寒之疾,积滞瘕块,寒疝血瘕。终之气病,宜破积发汗之药是也。

- 六气主治要法《医学启源》
- 六气主客补泻歌《古今医统大全》
- 六气总论《银海指南》
- 六气主客《伤寒杂病论》
- 六曲《中药学》
- 六气主病治法例《古今医统大全》
- 六取进退之法讲论答问三十法《针灸神书》
- 六气主病《灵素节注类编》
- 六入《中医词典》
- 六气主病《古今医鉴》
- 六摄法歌《重楼玉钥》
- 六气之图(图缺)《目经大成》
- 六神丹《中藏经》
- 六气之图《审视瑶函》
- 六神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六气之胜五脏受邪脉应《类经》
- 六神曲《得配本草》
- 六气之化分司天地主岁纪岁间气纪步少阴不司气化《类经》
- 六神曲《本草害利》
- 六气之复病治《类经》
- 六神曲《本草害利》
- 六气正纪十二变《类经》
- 六神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六气正变占《医学纲目》
- 六神散《明目至宝》
- 六气有余不足《伤寒直格》
- 六神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六气叙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六神通解散《仁术便览》
- 六气详注《松峰说疫》
- 六神丸《妇人大全良方》
《医学启源》
- 作者:张元素 朝代:金 年份:公元1127-1279年
- 张序
- 卷之上
- 一、天地六位脏象图(图缺)
- 二、手足阴阳
- 三、五脏六腑,除心包络十一经脉证法
- (一)肝之经,肝脉本部在于筋,足厥阴,风,乙木也。
- (二)胆之经,足少阳,风,甲木。
- (三)心之经,心脉本部在于血,手少阴君,丁火也。
- (四)小肠经,手太阳,丙火。
- (五)脾之经,脾脉本在肌肉,足太阴,湿,己土。
- (六)胃之经,足阳明,湿,戊土。
- (七)心包络,手厥阴,为母血。
- (八)三焦,手少阳,为父气。
- (九)肺之经,肺(之)脉本部在于皮毛,手太阴,燥,辛金。
- (十)大肠经,手阳〔明〕,燥,庚金。
- (十一)肾之经,命门,肾脉本部〔在〕足少阴,寒,癸水。
- (十二)膀胱经,足太阳,寒,壬水。
- 四、三才治法
- 五、三感之病
- 六、四因之病
- 七、五郁之病
- 八、六气主治要法
- 九、主治心法
- 卷之中
- 十、《内经》主治备要
- (一)五运主病
- (二)六气为病
- (三)五运病解
- (四)六气病解
- 风木厥阴,肝胆之气也。
- 热者,少阴君火之热,乃真心小肠之气也。
- 湿者,太阴湿土,乃脾胃之气也。
- 火者,少阳相火之热,乃心包络、三焦之气也。
- 燥者,阳明燥金,乃肺与大肠之气也。
- 寒者,太阳寒水,乃肾与膀胱之气也。
- 十一、六气方治
- 卷之下十二、〔用药备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