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胃之经,足阳明,湿,戊土。
胃者,脾之腑也,又名〔水〕谷之海,与脾为表里。胃者,人之根本,胃气壮,则五脏六腑皆壮(也),足阳明是其经也。胃气绝,五日死。实则中胀便难,肢节痛,不下食,呕逆不已。虚则肠鸣胀满,滑泄。寒则腹中痛,不能食〔冷〕物。热则面赤如醉人,四肢不〔收〕持,不〔得〕安眠,语狂HT 乱,便硬者是也。病甚则腹胁胀满,呕逆不食,当心痛,(下上)不〔通〕,恶闻香臭,嫌人语,振寒,善欠伸。胃中热,〔则〕唇黑;热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颠狂不定,汗出额上,鼽〔衄〕不止。虚极则四肢肿满,胸中短气,谷不化,中满也。胃中风,则溏泄不已;胃不足,则多饥,不消食。病患鼻下平,则胃中病,渴者可治。胃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赤者,当病折髀〕。其脉弱而散者,病食〔痹〕。右关上浮而大者,虚也;浮而短涩者,实也;浮而微滑者,亦〔实〕也;浮而迟者,寒也;浮而数者,热也。此胃〔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也。
《主治备要》云∶是动则病〔凄沧〕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 厥。《脉诀》云∶右关上,脾胃脉之所出也,先以轻手得之,是胃,属表;后以重手得之,是脾,属里。脾合肌肉,脾脉循肌肉而行,持脉指法,如九菽之重,按至肌肉,脉道如微风轻扬柳梢者为缓;又稍稍加力,脉道敦实者为大,此为缓大,脾家不病〔脉〕之状也。脾脉本部在肌肉,若出于肌肉之上,见于皮毛之间者,是其浮也;入于肌肉之下,见于筋骨之分者,是其沉也。

- 胃之经,足阳明,湿,戊土。《医学启源》
- 胃之关《中医词典》
- 胃之经足阳明湿戊土《儒门事亲》
- 胃之大络《中医词典》
- 胃之五窍《中医词典》
- 胃之大络《中医名词词典》
- 胃中虫痛《校注医醇剩义》
- 胃蒸《中医词典》
- 胃中寒冷证四 阳明五十五《伤寒悬解》
- 胃胀《中医词典》
- 胃中虚冷证三 阳明五十四《伤寒悬解》
- 胃粘液屏障《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 胃中有热候《诸病源候论》
- 胃粘膜幽门螺杆菌及胃液尿素氮测定68例分析《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 胃中有蛇秘方《华佗神方》
- 胃粘膜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病的关系《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 胃中燥矢《中医名词词典》
- 胃粘膜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测方法对比研究《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 胃主腐熟《中医名词词典》
- 胃粘膜检标本中弯曲菌样细菌的检出《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 胃主腐熟《中医词典》
- 胃燥《校注医醇剩义》
- 胃主降浊《中医名词词典》
- 胃与十二指肠溃疡《自我调养巧治病》
- 胃主降浊《中医词典》
- 胃俞《针灸学》
- 胃主脾客《针灸大成》
- 胃俞《中医词典》
- 胃主受纳《中医名词词典》
- 胃俞《针灸大成》
- 胃主受纳《中医词典》
《医学启源》
- 作者:张元素 朝代:金 年份:公元1127-1279年
- 张序
- 卷之上
- 一、天地六位脏象图(图缺)
- 二、手足阴阳
- 三、五脏六腑,除心包络十一经脉证法
- (一)肝之经,肝脉本部在于筋,足厥阴,风,乙木也。
- (二)胆之经,足少阳,风,甲木。
- (三)心之经,心脉本部在于血,手少阴君,丁火也。
- (四)小肠经,手太阳,丙火。
- (五)脾之经,脾脉本在肌肉,足太阴,湿,己土。
- (六)胃之经,足阳明,湿,戊土。
- (七)心包络,手厥阴,为母血。
- (八)三焦,手少阳,为父气。
- (九)肺之经,肺(之)脉本部在于皮毛,手太阴,燥,辛金。
- (十)大肠经,手阳〔明〕,燥,庚金。
- (十一)肾之经,命门,肾脉本部〔在〕足少阴,寒,癸水。
- (十二)膀胱经,足太阳,寒,壬水。
- 四、三才治法
- 五、三感之病
- 六、四因之病
- 七、五郁之病
- 八、六气主治要法
- 九、主治心法
- 卷之中
- 十、《内经》主治备要
- (一)五运主病
- (二)六气为病
- (三)五运病解
- (四)六气病解
- 风木厥阴,肝胆之气也。
- 热者,少阴君火之热,乃真心小肠之气也。
- 湿者,太阴湿土,乃脾胃之气也。
- 火者,少阳相火之热,乃心包络、三焦之气也。
- 燥者,阳明燥金,乃肺与大肠之气也。
- 寒者,太阳寒水,乃肾与膀胱之气也。
- 十一、六气方治
- 卷之下十二、〔用药备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