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心之经,心脉本部在于血,手少阴君,丁火也。
经曰∶心者,五脏之尊也,号帝王之称也。与小肠通为表里,神之所〔舍〕,又〔主〕于血,属火,旺于夏,手〔少〕阴(太阳)是其经也。凡夏脉钩,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来盛去亦盛,为太过,病在外;来衰去亦衰,为不足,病在内。太过,令人〔身〕热而骨痛,口疮而舌焦引水;不及,令人〔躁〕烦,上为咳唾,下为气泄。其脉如循琅〔 〕,如连珠,曰平;来而啄啄连属,其中微曲,曰病;脉来前曲后〔倨〕,如〔操〕带钩,曰死。思虑过多〔则怵惕〕,怵惕则伤心,心伤则神失,神失则恐惧。又真心痛,手足寒而过〔节〕,则旦占夕死。又心有水气,身肿不〔得〕卧,烦躁。心中风,则吸吸发热,不能行立,饥而不〔能〕食,食则呕吐。夏心脉〔旺〕,左手〔寸口〕浮大而散,曰平;反此则病。若沉而滑者,水〔来〕克火,十死不治。长而弦者,木来归子,不治自愈。缓而大者,土来入火,〔为〕微邪相干,无所害。心病则胸中痛,〔胁〕满〔胀〕,肩背臂膊皆〔痛〕;虚则多惊悸〔惕惕然〕无眠,胸〔腹及〕腰背引痛,喜悲。心积气久不去,则苦烦,心中痛。实则笑不休,梦火发;心气盛则梦喜笑〔及〕恐畏。邪气客于心,则梦烟火,心〔胀〕气短,夜卧不宁,懊 ,气〔逆〕往来,腹中热,喜水涎出。心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又左手脉大,手热腋肿;大甚,胸中满而烦,澹澹大动,面赤目黄也。心病,先心痛,时刻不止,关〔格〕不通,身重不已,三日死。心虚甚,则畏〔人〕,〔瞑〕目欲眠,精神不守,魂魄妄行。心脉沉之小而紧,浮之〔不〕喘,苦心下气坚,食不下,喜咽唾,手热烦满,多忘,太息,此得之思虑太过也。其脉急甚,螈 ;微急则心中痛,引前后胸背,不下食。缓甚则痛引背,善泪。小甚则哕,微小则消〔瘅〕。滑甚则为〔渴〕,微滑则心〔疝〕,引脐腹鸣。涩甚谙不语。又心脉坚搏而长,主舌强不能言;软而散,当慑怯不食也。又急甚〔则〕心疝,脐下有病形,烦闷少气,大热上煎。又心病狂言,汗出如珠,身厥冷,其脉当浮而〔大〕,反沉濡而滑,其色当赤,而反黑者,水克火,不治,十死。又心积,沉之空空,上下往来无常处,病胸满悸,腹中热,面颊赤,咽干,躁烦掌热,甚则吐血,夏瘥冬甚,宜急疗之,止于旬日也。又赤黑色入口必死也。面目赤色亦死,赤如〔 〕血亦死。又忧〔恚〕思虑太过,心气内去,其色反和而盛者,不出十日死。扁鹊云∶心绝一日死,色见凶多,人虽健〔敏〕,号曰行尸,一年之中,祸必至矣。又其人语声前宽后急,后声不接前声,其声浊恶,其口不正,冒昧善笑,此风入心也。又心伤则心损,手足不遂,骨节离解,舒缓不自由,利下无休,此病急宜治之,不过十日而〔亡〕矣。又笑不休,呻而复忧,此水乘火也,阴〔击〕于阳,阴起阳伏,伏则热,热生狂冒,谵〔乱〕妄言,不可采〔问〕,心已损矣。扁鹊云∶其人唇口赤色可治,青黑色即死。又心〔疟〕则先烦而后渴,翕翕发热也,其脉浮紧而大是也。心气实而(大)便不利,腹满身热而重,温温欲吐,吐而不出,喘息急,不安卧,其脉左寸口与人迎皆实大者是也。心虚则恐悸多惊,忧思不乐,胸腹中苦痛,言语战栗,恶寒恍惚,面赤目黄,〔喜〕血衄,其脉左寸口虚而微者是也。此心脏寒热虚实,生死逆顺脉证也。
《主治备要》云∶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主心所生病者,目黄,(心)胁痛, 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心苦〔缓〕,以五味子之酸收之。心欲软,软以芒硝之咸,补以泽泻之咸,泻以人参、甘草、黄 之甘。心虚则以炒盐补之。虚则补其母,木能生火,肝乃心之母,肝母生心火也。以生姜补肝,如无他证,钱氏安神丸是也。实则甘草泻之,如无他证,钱氏方中,重则泻心汤,轻则导赤散是也。

- 心之经,心脉本部在于血,手少阴君,丁火也。《医学启源》
- 心之官《中医词典》
- 心之经手少阴暑丁火《儒门事亲》
- 心蒸《中医词典》
- 心志喜《中医词典》
- 心胀《中医词典》
- 心中懊憹《中医词典》
- 心斋《中医词典》
- 心中嘈杂秘方《华佗神方》
- 心燥《校注医醇剩义》
- 心中憺憺大动《中医名词词典》
- 心脏作功量《生理学》
- 心中憺憺大动《中医词典》
- 心脏转移性肿瘤《病理学》
- 心中风《圣济总录》
- 心脏骤停后的病理生理变化《急诊医学》
- 心中风《中医词典》
- 心脏肿瘤《病理学》
- 心中寒《中医词典》
- 心脏肿瘤《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心主《中医词典》
- 心脏中风《中医词典》
- 心主汗《中医词典》
- 心脏直视手术病人的心理分型《医学心理学》
- 心主热《医学纲目》
- 心脏直视手术病人的心理反应《医学心理学》
- 心主舌《中医词典》
- 心脏证治《育婴家秘》
- 心主神明《中医词典》
- 心脏粘液瘤《心脏病学》
- 心主手厥阴经病证《中医词典》
《医学启源》
- 作者:张元素 朝代:金 年份:公元1127-1279年
- 张序
- 卷之上
- 一、天地六位脏象图(图缺)
- 二、手足阴阳
- 三、五脏六腑,除心包络十一经脉证法
- (一)肝之经,肝脉本部在于筋,足厥阴,风,乙木也。
- (二)胆之经,足少阳,风,甲木。
- (三)心之经,心脉本部在于血,手少阴君,丁火也。
- (四)小肠经,手太阳,丙火。
- (五)脾之经,脾脉本在肌肉,足太阴,湿,己土。
- (六)胃之经,足阳明,湿,戊土。
- (七)心包络,手厥阴,为母血。
- (八)三焦,手少阳,为父气。
- (九)肺之经,肺(之)脉本部在于皮毛,手太阴,燥,辛金。
- (十)大肠经,手阳〔明〕,燥,庚金。
- (十一)肾之经,命门,肾脉本部〔在〕足少阴,寒,癸水。
- (十二)膀胱经,足太阳,寒,壬水。
- 四、三才治法
- 五、三感之病
- 六、四因之病
- 七、五郁之病
- 八、六气主治要法
- 九、主治心法
- 卷之中
- 十、《内经》主治备要
- (一)五运主病
- (二)六气为病
- (三)五运病解
- (四)六气病解
- 风木厥阴,肝胆之气也。
- 热者,少阴君火之热,乃真心小肠之气也。
- 湿者,太阴湿土,乃脾胃之气也。
- 火者,少阳相火之热,乃心包络、三焦之气也。
- 燥者,阳明燥金,乃肺与大肠之气也。
- 寒者,太阳寒水,乃肾与膀胱之气也。
- 十一、六气方治
- 卷之下十二、〔用药备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