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
〔害〕助气、闭气、属阳,阳旺则阴愈消,凡酒色过度,损伤肺胃真阴,阴虚火动,肺有火热,咳嗽吐痰,吐血衄血,齿衄内热,骨蒸劳瘵,均在禁例。实表,表有邪者伤寒始作,形症未定,而邪热方炽,痧痘斑毒初发欲出,但闷热而不见点者,若误投之,以截阻其路,皆实实之害,非药可解。经云∶实实虚虚,损不足,补有余。如是者医杀之耳,可不慎哉。
〔利〕甘温微苦,大补肺中元气,其性主气,凡脏腑之气虚者,皆能补之,生津除烦,聪明耳目,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通血脉,气壮而胃自开,气和而食自化。
参条,一名小参,条参味性同而力薄,补气生津,横行手臂,指臂无力者,服之有效。
参须,力更薄于参条。
参芦性宣涌吐,亦有补性。
高丽参,功仿大参,性稍寒。
苦参,苦寒损气败血,性与参反,服之有害,今人用以代茶叶,暗受其损。
〔修治〕得火薰则软,或饭锅内蒸软,乘热软时,用铜刀切片,连汤炖透,冲入诸煎剂汤和服。独参汤加入陈皮数分,或佛手柑玫瑰花之类亦可用。炖汤服,则不滞气也。按秋冬采者坚实,春夏采者虚软。治劳金汁拌浸,或用淡秋石拌入药。入参惟纳新器中与细辛相间,收之密封,可经年不坏。

- 人参《本草害利》
- 人参《本草择要纲目》
- 人参《本草撮要》
- 人参《名医别录》
- 人参《外科全生集》
- 人参《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 人参《药性切用》
- 人参《本草经解》
- 人参《药鉴》
- 人参《本草便读》
- 人参《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 人参《本草崇原》
- 人参《药征》
- 人参《本草思辨录》
- 人参《本草乘雅半偈》
- 人参《得配本草》
- 人参《滇南本草》
- 人参《医方考》
- 人参《本草图经》
- 人参《本草从新》
- 人参(补)《本草分经》
- 人参《本经逢原》
- 人参(补)《本草分经》
- 人参《本草新编》
- 人参(附:人参叶、人参芦)《中药学》
- 人参《本草求真》
- 人参安胃汤《冯氏锦囊秘录》
- 人参《证类本草》
- 人参白虎汤《时病论歌括新编》
- 人参《医学入门》
- 人参白虎汤《冯氏锦囊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