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

《本草害利》书籍目录

〔害〕柴胡为阴,必阴气不舒,致阳气不达者,乃为恰对。若阴已虚者,阳方无倚而欲越,更用升阳发散,是速其毙矣。故凡元气下脱,病属虚,而气升者,忌之。呕吐及阴虚发热,火炽炎上,不因血凝气阻为寒热者,近此正如砒鸩之毒也。疟非少阳经者勿用。治疟必用柴胡,其说误解。恶皂角,畏女菀藜芦

〔利〕苦微寒,入肝、胆、三焦、心包四经,为少阳表药,故治疟发表和里退热,主清阳上行;解郁调经,宣畅气血,主阳气下陷。治上焦肝气,前胡半夏为使;行三焦胆经,黄芩为佐;行心包肝经,黄连为佐。

〔修治〕二月八月采得,去须及头,用铜刀削去赤薄皮少许,以粗布拭净,切用。勿令犯火,立使无效也。酒炒则升,蜜炒则和。按柴胡有二种∶色白黄而大者,为银胡,以劳疟骨蒸虚劳疳热;色微黑者,以解表发散。本经无分别,但用银州者为最,则知其优于升散,而非除虚热之药明矣,衍义所载甚详,故表而分之。

〔附录一〕李中梓云∶柴胡,少阳经半表半里之药。病在太阳者,服之太早,则引贼入门;病在阴经者,复用柴胡,则重伤其表。世俗不知柴胡之用,每遇伤寒传经未明,以柴胡汤为不汗不吐不下,可以藏拙,辄混用之,杀人不可胜数矣。劳证惟在肝经者用之。若气虚者不过些小助参,非用柴胡退热也。若遇劳证,便用柴胡,不死安待。惟此一味,贻祸极多,表而出之。

〔附录二〕温病忌用柴胡论(山阳丁寿昌撰)温病四时皆有而春令尤甚。经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凡冬令受寒,即时发者为伤寒;不即时发,留连于经络,至春则寒化为热而为病温。伤寒者,伤于寒也,是为阴伤阳,当助其阳,治以辛温。温病者,伤于温也。是为阳伤阴,当救其阴,治以甘寒。凡温病初起或外感风寒,如荆防薄杏之类不妨少用,而佐以甘寒之品,清热养阴。外感本轻,而身热不退、或初起脉洪、口中作渴,则是温病而非伤寒。一切辛温解表之药,皆不可用。轻者用桑菊饮,重者用银翘散,温病夹有斑疹者用犀角地黄汤,口渴脉洪壮热日甚者用白虎汤,脉虚者加人参,舌有芒刺、身热脉沉、神昏谵语、六七日不大解者用大小调胃承气汤。视人之强弱,病之缓急,酌量用之。此在淮阴吴鞠通先生所撰《温病条辨》中言之最悉。医家但留心此书,按症服药,自无差谬。《温病条辨》中力戒温病不可用辛温发表,而柴胡为尤甚,何也?柴胡入足少阳,为发表升阳之剂。温病初起,在太阳,而本病则在阳明,用柴胡则引入少阳,谓之诛伐无过。且当春少阳司令之际,人多病温。温病者,阳伤阴也。当救其阴,而反以柴胡升少阳之气,益助其阳,阳火上腾,则阴水下涸。是以柴胡下咽,则大汗神昏,遂成不治之症。汗者阴液。汗能亡阳,亦能亡阴。无汗而强发其汗,伤阴而重亡其阴。温病用柴胡,杀人不旋踵。余目击心伤,因撰此论以示人。惟愿留心斯道者,不吝改过。普发慈心,少用一剂柴胡即多活一人性命。即不得已而用表散,柴胡之外,药品尚多,治以辛凉,佐以甘寒,庶不至重伤其阴,致变他症。有病之家,亦宜慎重。凡药用柴胡及辛温发表重剂,皆弃而不用,亦保安性命之一道也。

〔附录三〕案∶柴胡之有副作用,与不同品种之有毒性,近年来屡有报道。如《煤矿医学》(3-4)

25,1980,载柴胡注射液过敏回应报告。《中华内科杂志》(812)130-1979,药物不良回应的综合报道中,亦载柴胡注射液之毒性回应。又如《黑龙江医药》15:48,1978,谈到大叶柴胡有毒,曾引起死亡事故。黑龙江祖国医学研究所,曾有大叶柴胡毒性之探讨,记载有三例因严重中毒而死亡。特附录于此,提起有关方面注意。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本草害利》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本草害利》书籍目录
  1. 柴胡《本草害利》
  2. 柴胡《本草害利》
  3. 柴胡《本草撮要》
  4. 柴胡《本草择要纲目》
  5. 柴胡《外科全生集》
  6. 柴胡《本草分经》
  7. 柴胡《药性切用》
  8. 柴胡《本草分经》
  9. 柴胡《药鉴》
  10. 柴胡《本草分经》
  11. 柴胡《瘴疟指南》
  12. 柴胡《名医别录》
  13. 柴胡《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14. 柴胡《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15. 柴胡《药征》
  16. 柴胡《本草经解》
  17. 柴胡《滇南本草》
  18. 柴胡《本草便读》
  19. 柴胡《本草图经》
  20. 柴胡《本草崇原》
  21. 柴胡半夏汤《妇人大全良方》
  22. 柴胡《本草思辨录》
  23. 柴胡茶《茶饮保健》
  24. 柴胡《中药学》
  25. 柴胡赤芍茶《茶饮保健》
  26. 柴胡《得配本草》
  27. 柴胡地骨皮汤《医方考》
  28. 柴胡《医方考》
  29. 柴胡发泄汤《备急千金要方》
  30. 柴胡《本草从新》
  31. 柴胡膏《博济方》

《本草害利》